起点小说网 二指先生 正文 二指先生代表——刘伯温(二)

正文 二指先生代表——刘伯温(二)

目录:二指先生| 作者:笼中虎| 类别:玄幻奇幻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所著的《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烧饼歌》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和“预言”一样,写得十分隐讳,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隐语的意思。

    《烧饼歌》非常灵验,但这些所谓灵验无非是用“既已发生之事实”去套合歌谣里的谶语.

    基本上,《烧饼歌》仍无法斩钉截铁地推断出未来将发生什么事件,必须等待事情发生后才来“事后诸葛”。

    《烧饼歌》和《推背图》等,都是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之作。

    《烧饼歌》是刘伯温与朱元璋关于明朝国运对答的一部诗歌体预言,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甚至对明清之后的若干年的历史都有预言。

    这些预言准确无误,但又有很大的模糊性,事情没有发生,任你绞尽脑汁,未必能得其要领。

    而事情发生之后,历史与预言的若合符契让你惊叹。

    因此吸引了无数的人为它痴迷,试图通过它了解未来的历史。

    《烧饼歌》与《推背图》《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黄蘗禅师诗》并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本奇书。

    我问爷爷:“怎么起‘烧饼’这么个名字?”

    爷爷也笑了,说:

    明太祖朱元璋某日早上在内殿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紧急来报,说护国的军师刘伯温晋见。

    这时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汉室江山为止,共九载寒暑,大小战役无数,尤其五年前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会战於鄱阳一役,军师用兵如神,以寡击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果真刘伯温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测试一番。”

    於是明太祖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着,再召请刘伯温晋见。

    等刘伯温坐定,朱元璋就问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刘伯温於是就掐指轮算,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

    明太祖为之赞叹曰:“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份。”

    我们来看早期的刘伯温,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据说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也有的说“读书能一目十行”。

    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

    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此书。

    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

    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刘基说:“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

    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高中明经科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至元二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

    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过后不久,朝廷又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此时的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此时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

    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

    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

    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对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后来辅佐朱元璋,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

    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

    刘伯温早已心里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

    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

    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二指先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二指先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