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二指先生 正文 二指先生代表——刘伯温(一)

正文 二指先生代表——刘伯温(一)

目录:二指先生| 作者:笼中虎| 类别:玄幻奇幻

    吕洞宾为何提议将轧神仙庙会改为皇会呢?

    大概处于两种考虑。

    其一:是轧神会目的是纪念他,活动规模过大,太过招摇,长此以往,会遭人嫉妒。

    其二就是轧神会的场面超过了娘娘会,他提出改名的目的,是明哲保身。

    自改名之后,一段时间,没人记住所谓的皇会,一提皇会,倒是把苏州城隍庙会理解成“娘娘会”或“天后圣会”,为什么?

    因为民间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办的庙会称之为皇会,扯上关系的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频繁地驾临苏州,早就惊动了由盐商、钱商、粮商等富商大户们支持并操办的各色老会、圣会。

    那些平时自娱自乐或为庙会、香会各呈演技的老会、圣会很自然地又成了接驾和送驾的仪仗队,并在原来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迎送皇帝的内容。

    这就是原因之二,民间如果让轧神会长此以往的举办下去,还得投皇权所好。

    又因为先后受到了康熙、乾隆二帝的封赏后才逐渐形成被称作“皇会”的。

    在当时,倘若沾上了“皇”字,那还了得吗?于是,苏州皇会的名称也就愈叫愈晌,以致各乡县甚至各省之间,震于“皇会”之名,届时纷纷从水陆两路涌来观看,更加扩展了皇会的名气。

    文人曾有诗描述:

    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

    携儿偕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

    盛极一时的皇会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严格规定的庙会形式。其筹划之精细、措施之完备、会规之严密、等级之分明、礼仪之繁缛,并非一般的庙会所具备。

    皇会的行会更是异彩纷呈,一切仪仗装饰、人员服制、表演技艺都力求尽善尽美,花钱费事在所不惜,务必要求其如何美丽,如何风光,融聚了苏州民间各种技艺的精华。

    所有出会仪式、典礼庄严隆重不厌繁缛,成为当时全国各省惟一的神话盛事。

    皇会的历史是漫长而辉煌的,她在经历了清乾隆至光绪末年的鼎盛时代。

    后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不稳定,皇会开始走向低谷。

    尽管如此,二指先生的夜间皇会按照自己的规程,还是每五年一届,他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也一步步再改变。

    这种改变很正常,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了更多的手段来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不仅仅依赖各种巫术,和二指先生。

    这种变化包蕴着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愿望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诸种文化因素为一体的,体现了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精神面貌、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以及创造生活、改造自然中的集体意识和高尚品德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意义和乐趣,振奋和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将宗教般的民间信仰与是非观念、道德评价通过酬神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民间盛会。

    至今,为何王母娘娘非常赞成二指先生的皇会?

    现在一提到皇会,自然会想到娘娘她,王母娘娘自然是暗地里很高兴的,也是大力支持的。

    二指先生筹委会考虑,为了稳妥,不要招惹是非,再说他们也不是为了出名获利,字面上要求出现的一律用黄会,而非皇会,至于别人怎么喊?无所谓。

    一个白天的皇会,一个夜间的黄会,两者都繁荣了苏州的经济,以庙聚人,以庙兴城,以庙兴市,二指先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和贡献。

    我问爷爷:“为什么你们一再强调二指先生非的是普通人,但是我仅仅从您身上就能看的到,您能来无踪去无影,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幻前生今世,您能与鬼谈心,与怪争斗,与神往来,与仙共醉,在我和丫头,以及任何人的心目中,您不就是神仙吗?”

    爷爷们回答我的问题,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我说:“爷爷,您是不是累了,要不您到屋里歇歇去吧?”

    爷爷摇摇头说:“春生,我不累。”

    “我知道,以前您给我们讲姜子牙的故事时,就一再说他是你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无论他结果如何?可他确确实实是神仙,您不会否认吧?”我见爷爷说不累,我就又接着说刚才的事。

    爷爷见我提到姜子牙,对我说:“春生,了解二指先生的过往,不仅仅看姜太公,典型的代表还有刘伯温,还有诸葛亮。”

    爷爷接着说:“春生,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一点幻术,是因你不了解,才被神化,不是神就不能说自己是神,是个普通人就是普通人,并且姜太公、刘伯温、诸葛亮的背景、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有把他们了解了,才能算对二指先生这个行当称得上略知一二。”

    “爷爷。”我叫道,“先前您多次讲过姜子牙,我已有所了解,您能给我讲讲刘伯温和诸葛亮吗?”

    爷爷说当然愿意给我讲。

    他先把二指先生代表人物——刘伯温的事迹由头至尾的讲起来。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人,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拿他比作一世英名的诸葛武侯。

    大明国师刘伯温,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易卦,能知过去未来,平生遭遇异于常人。为官体恤民苦,处事刚正不阿。

    有文人给他的评价是:“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他为官时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云游四方,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

    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

    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二指先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二指先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