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柒 投湖自沉,终成大师(2)

正文 柒 投湖自沉,终成大师(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他一生,和满清王朝走得最近的时候,是在1923年4月,受命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或老师,过去由翰林学士充任,6月1日正式入朝觐见谢恩。罗振玉听说,深感欣慰,喜称这是“身膺两百余年未有之恩遇”。

    入值南书房,是对王国维一生学术的肯定,这使他又一次感受到满清的“知遇之恩”,而且和少帝经常相处,也使得这对不同寻常的师生建立了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溥仪甚至恩准他可在紫荆城骑马,王国维喜不自胜之后,对罗振玉说了这样一段话:

    “维(王国维)于初二日与杨、景同拜朝马之赏,此事在康熙间乃时有之,《竹?集》中有恩赐禁中骑马诗可证也。然此后内廷虽至二品,亦有不得者,辛亥(辛亥革命)以后,此恩稍滥。若以承平时制度言之,在杨、景(进士)已为特恩,若维(对我王国维这个布衣)则特之又特(特大的恩典)矣。”

    不仅,有考据癖的学士性格流露出来,而且满腹感恩涕零,封建体制之内自然而然生出的尊卑之感溢于言表。所以,这也能看出他对革命的目的的隔膜,对所谓的共和的隔膜,内心还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系统,并没有为西方现代精神所真正的召唤。

    到1924年末,军阀冯玉祥“逼宫”,要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小朝廷时,王国维随驾左右,作为清朝遗老,为这个旧王朝的没落深深感到受辱,此时写下“艰难困辱,仅而不死(就缺一死)”,已经萌生了为清殉国的冲动。

    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清华大学度过。随之,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研究院,4月18日,举家迁居于清华园的西院,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世称清华四大教授。据称,王国维先生出任清华导师,是胡适所推荐,否则也会被埋没。

    胡适回忆王国维时,这样描述对他和罗振玉的印象,颇为有趣:“静安先生的样子真难看,不修边幅,再有小辫子,又不大会说话,所以很少出门,但他真用功。罗振玉就不同,身材高大,人又漂亮,又会说话。说起话来又有风度。真漂亮!”

    看来,罗振玉和王国维,一个外向,一个内向,彼此又互为知己,按性格,外冷内热且不健谈的王国维,应该会更多受热情善谈的罗振玉的影响。

    故而不久之后,王国维的长子去世,他的儿媳正是罗振玉的女儿,罗心疼女儿,便不顾亲家感受,将女儿召回去,令王、罗两家生了间隙,罗振玉甚至枉念多年共患难的交情,给王国维写下绝交信。这使得内向的王国维,更走向心无知己,孤独忧愤,“仅剩不死”的念头越发强烈了。

    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因所授为传统的国学,又常会受打倒孔家店的激进的赤党(共产)青年羞辱,身为教师的尊严和对独立学术的热爱,双重受辱,内心更为悲愤,兼且个性沉默寡言,无处可诉,此心更少开心,便渐渐走到绝望的路上。

    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世道更乱,学生们更迷茫,就在1927年的6月2日这天,王国维独自去往颐和园,在昆明湖边徘徊,准备了很久的他,义无反顾地自沉湖中,告别了家人,告别了清华,告别了世人,成为了他怀有余情的满清的陪葬,留在世人印象中。死后,人们从他内衣口袋里,发现一封留给家人和后来人的遗书,上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活了半个世纪的国学大师,在沉痛中,为“义”绝命。这义,是种情怀,对难以割舍的中国两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义,对他生之于斯的满清的忠义,也是传统儒家士大夫宁死不愿受辱的高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