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不死贱男 193话:宦官乱政

193话:宦官乱政

目录:不死贱男| 作者:雲| 类别:散文诗词

    唐文宗与李训和郑注等人发动了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只有借藩镇的兵力对抗宦官的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宦官是皇宫中专门负责皇帝和后宫的衣食起居、皇宫宿卫的侍从人员,由于他们工作性质的卑贱和身体的残缺,历来为人们所不齿。唐代的宦官,从唐玄宗晚年开始,一步步走到了前台,成为左右政局的重要角色,到唐末更开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唐末宰相崔胤曾经说过一段话,反映了唐代宦官专权的情况。他说:“建国之初,社会安定,四海升平,没有出现宦官掌政权、军权的情况。唐玄宗天宝年间以来,宦官势力越来越猖獗,到了德宗贞元末年,宦官开始统领神策军。从此宦官参掌机密,削夺百官权利,勾结藩镇,图谋不轨,卖官鬻爵,干尽不法之事,成为国家的一大祸患。”可见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之盛,权力之大,危害之广了。

    唐代的宦官权势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增长的,唐初太宗规定,宦官的官阶最高为四品官﹔宦官不得参与政事,只负责守卫、清扫、后宫饮食等事。到了玄宗时,宦官开始统兵,并允许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如杨思功拜大将军,高力士以恩宠也拜大将军,都是一品的官,此外玄宗还任命宦官充任监军使,对出征的军队进行管理,但此时尚未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势力真正的猖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肃宗、代宗朝的李辅国,由于拥立有功,被皇帝赋予很大的权力,手握禁军,代宗时还被尊为尚父,又加司空、中书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与他商量,他曾经狂妄地对代宗讲:“皇上只管在殿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给老奴我处置。”

    虽然后来李辅国被代宗处死,但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因杀李辅国有功,被皇帝重用,依然大权在握。到了德宗时,宦官掌管宿卫皇帝的中央禁军成为制度。宪宗朝,正式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充任,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中书、门下的权力都被宦官侵夺。后来的皇帝又不断增加宦官的权力,致使宦官专权成为唐朝后期黑暗统治的代名词。

    唐朝后期,宦官操纵国政,专擅机要,进退朝臣,甚至连皇帝都要由他们废立。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拥立,立君、弒君、废君,如同儿戏,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末。宦官势力如此的猖獗,引起了皇帝与大臣的不满。

    他们与宦官之间出现了南衙北司之争,以宰相为首的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操纵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后期更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宦官的斗争,其中以二王八司马事件与甘露之变最具有代表性。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时期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都被贬为州司马,因而被称为八司马。

    二王八司马的改革发生在顺宗年间,由于顺宗的年号为永贞,所以这场改革又被称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得到了顺宗的支持,顺宗初即位,就任命改革派人物韦执谊出任宰相,改革派人物分掌要害部门,控制朝廷的财政和部分军事权力,并想要夺取宦官的兵权。

    改革派还颁布一系列的政令,严明赏罚、停止苛政,罢免贪官,提拔贤良。改革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当时社会的反应是人情大悦、市里欢呼。但是这一次改革的打击面过大,触动的利益过广,所以遭到许多元老重臣、地方节度使的反对,更遭到宦官集团的抵制。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联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反对王叔文的改革集团,而且他们计高一招,逼迫改革派的后盾顺宗让位于太子李纯,太子即位,就是唐宪宗。而宪宗并不支持改革派,所以改革派很快失势,王叔文、王伾等人遭到贬逐与杀害,这场以打击宦官势力为目标的改革宣告失败。

    永贞年间的反宦官斗争失败后,许多大臣,包括皇帝,都在总结经验。有一部分人认为,对宦官不能采取和平夺权方式,要用武力来消灭宦官,进而消除阉党势力,由此便引发了文宗时期的另一场反对宦官的斗争—甘露之变。

    唐文宗是宦官拥立的皇帝,所以自登基以来,就处于宦官的控制之下,军国大政均掌握在宦官的手中,做傀儡的文宗想恢复自己的权威,就想办法用武力除掉身边的宦官。为此他重用由宦官推荐的李训、郑注两人,因为用他们两人执行翦除阉宦的计划,不易受到宦官的怀疑。

    很快李训就被任命为宰相,郑注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开始逐步实行预定的计划。文宗和文武百官来到紫宸殿议事,金吾将军韩约启奏说:“左金吾院石榴树上昨晚上有甘露降下来。”

    夜降甘露被古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预兆,李训于是率领文武百官称贺,请文宗前去观看。文宗也装作非常高兴的样子,并派李训等人先去查看。

    李训等人去了很久,回来报告说:“那些甘露好像不是真的,不宜对外宣布。”

    文宗此时回头命令大宦官仇士良、鱼志弘再去查看,二人遵命前往。到这里,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但当仇士良等走在途中,他们却发现了问题。带路的韩约紧张得满头大汗,随着一阵微风吹来,藏在帷幕后的甲兵忽隐忽现,这使得仇士良等人立刻意识到对自己不妙,迅速返回大殿,并将文宗抬进宣政门,将大门紧紧关闭。

    之后仇士良命令五百禁军上殿讨贼,见人就杀,文武大臣六百多人,死于阉宦刀下。接着宦官又派遣骑兵全城搜捕逃亡之人,使得长安城血流成河,参与诛杀宦官计划的许多大臣都被满门抄斩,受牵连而死的人有一千多人,这就是所谓的甘露之变。

    在宦官与官僚士大夫的斗争中,士大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的力量与宦官的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力图打击阉宦、恢复皇权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更严重的是,这种斗争极大的消耗了内部的力量,国家正常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唐政aa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改元会昌,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

    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崇,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宦官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想要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为,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宣布御旨:“此事纯属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病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

    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辞职。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唐武宗是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在位的二十六年中,他最重要的政治业绩之一就是打击佛教寺院。他下令,除长安、洛阳等保留规定的少数佛寺外,其余的寺院一律拆毁。

    此举计毁了大中型寺院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四万所;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寺院的所附奴婢十五万人被解放,数千万顷教田被没收,此后佛教势力受到惨重的打击。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纳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宇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与存在着矛盾,因此唐武宗决定灭佛,以解决财政困难。

    在唐代,自太宗、武则天、睿宗以至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几乎每朝都有反佛的人士,有时意见十分激进,韩愈甚至提出了灭其人,庐其居,火其书的主张,但灭佛的事并没有发生。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四子,把帝位让给了他的侄子文宗。文宗死后,武宗疑虑有他谋,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于永苍,幽禁数日。在宦官仇公武的协助下,李忱逃出了宫门,隐身于佛门。

    为了查杀李忱,武宗做出灭佛的决定,而李忱即位后,马上大兴佛教,其原因可能也在于此,佛门曾在他危难之际收藏了他,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不死贱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不死贱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