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重兴大宋 正文 第169章 :收复成都

正文 第169章 :收复成都

目录:重兴大宋| 作者:徐奇葩| 类别:都市言情

    在消灭雅州附近的川军之后张默马不停蹄的挥军直逼成都城下,并且下令把史棣史扛两兄弟一个被俘一个被杀的消息告知成都守军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告诉所有反抗势力不要再和国家对抗了,否则史家兄弟的下场就是眼前的镜子。

    同时在宣传政府军实力强大的同时给予蜀地百姓选择投靠政府的机会,告诉他们只要不再跟随史家继续对抗朝廷,政府军将会一视同仁的对所有蜀地百姓给予他们成为大宋帝国公民的机会,如果在这期间还为朝廷收复蜀地做出贡献,国家将会按照立功的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由于朝廷派发下来的都是实打实的利益,轻易间就把朝廷的形象远远超出当年史家的影响力,很多蜀地百姓自发的组成民兵组织前来成都车下为政府军围攻成都做好站岗和后勤准备,在这些大批量百姓的帮助下张默的政府军就完全可以甩开膀子和成都守军对阵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宋军开始集结蜀地的军队和民兵组织牢牢的把成都城包围起来,然后在城外对成都城内的守军展开舆论攻势,每天用大喇叭让人轮流对着成都宣传朝廷对成都百姓的政策以及史家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还有就是通过炮兵对成都城墙的持续~萬~书~吧~小说 炮击给成都守军造成极大的心里恐惧,以此达成让成都叛军以及史家残敌不要负隅顽抗了告诉他们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出城缴械投降这唯一的出路。

    为了让成都史家彻底失去抵抗心理,把史棣押到成都南门下和把史扛的首级向城内守军进行展示,并且让史棣对南门上的川军下令投降,史棣作为史家目前最年长的男丁其号召力还是很明显的,毕竟南面城墙上的守军很多都是史棣的亲信他们自然不会违抗史棣的命令。

    在宋军一连串的持续打击下成都城内的川军终于放弃了继续坚守下去的勇气,最先打开城门的就是史棣劝降的南门,城门打开之后川军将士们提着武器颓废的走出来,按照政府军的指挥把手里的武器放在指定的区域。

    随着南门守军自发的向政府军投降之后,其他城门的守军也知道再僵持下去也就是白白枉送了性命,再加上这段时间政府军的政策宣传使他们知道自己这么些年来都在徒劳的为史家卖命,于是很快就在其军官的指挥下路线出城向城外的政府军交出武器投降。

    随着成都川军的投降宋军布置在外围的炮兵阵地随着长官的一声令下转入警戒状态,火枪兵和刀斧手们在安置好投降的川军之后就列着整齐的队伍进入成都城内,迅速控制武器库和粮仓以及成都城守府,把史家的家眷包括城内的两个最小的史家兄弟都被关押起来后,全部控制住以后在禀报大都督张默。

    张默对政府军的办事效率非常满意,政府军先入城的士兵们首先趴到成都城头上把史家旗帜摘下来直接从城头上投掷下来,然后迅速升起大宋帝国的旗帜,在国旗升到旗杆最高处的时候标志着这大半年来付出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周围和城下的政府军士兵们顿时欢呼起来。

    国旗升起来的这一刻终于标志着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全境被顺利解放了,随着政府军欢呼雀跃的同时,蜀地百姓也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为蜀地终于回到帝国的怀抱,自己也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帝国而欣喜。

    宋军接收成都城之后严格按照军令执行,把守几处重要地点之后再张默的默许和成都百姓的面前打开了史家的粮仓,看着堆积如山的粮仓成都百姓们都傻眼了,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之后纷纷要求宋军交出史家人,成都百姓守城这么多天以来都是自带粮食,史家控制的川军还发布命令要求成都百姓拿出家里的余粮一起对抗朝廷。

    宁愿把如此多的粮食放在这里发霉也不愿意发放给成都百姓,这让成都百姓如何不愤怒?张默在这个时候下令政府将会开放史家粮仓,拿出粮食来接济成都百姓直到秋季粮食收成之后,再有就是朝廷将会在成都开办学校所有适龄学童都可以在朝廷的资助下进入学堂学习,而且在进入高级学堂之前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其次张默考虑到四川刚刚经历战事,蜀地百姓需要时间来修复自己的生活所以决定向内阁申请免除蜀地三年税赋,三年之后也将会按照国家规定的低税率进行缴税,当朝廷的工作人员把国家税赋告示贴到告示栏之后,一些文化人就带头为周围的百姓朗读国家税赋和律法,成都百姓在得知如此低的税率之后都非常开心,纷纷表示要不是先前被史家迷惑了,早知道朝廷对老百姓如此优待早就向朝廷效忠了。

    随着朝廷在成都推行的政策开始向成都周边和蜀地全境发布之后,很多原来对朝廷不了解的蜀地百姓都纷纷走出深山,开始回归原来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宋军不可怕,可怕的是新的统治者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税赋,既然大宋帝国施行比先前大宋朝时期还要低的税率以后便不再怀疑大宋帝国的实力,人嘛!在归宿方面总归还是比较倾向强者的,如此一来即使原本逼不得已占山为王的盗贼土匪也都纷纷下山接受朝廷的收编。

    张默在宋军士兵的严密保护下进入城守府,进入城内之后就下令政府军开始对成都城内的百姓进行安抚,缉拿反叛分子,公开审判史家罪行,把史家剩下的几个兄弟逐一定罪,并且把一些奴仆和低于十四岁以下的儿童予以免除刑法,让其跟随政府军一起前往台湾定居。

    随之而来的就是等待内阁给四川安排行政官员,这些新来的官员到位后逐渐从军方手里接管四川行政权,政府军则留下少许必备的留守兵力之外就开始逐步从四川撤退,从十万汉中兵之中抽调一万可造之材跟随张默前往江浙等候安排之外,其他的汉中兵将遵循自愿的原则开始解甲归田,愿意继续当兵的将会被安排在汉中和四川等地驻守,不愿意当兵的足额发放饷银之后再次发放遣散费回到原籍,分给田地从事维护地方治安的警察或者民兵教头之责,继续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能力。

    那些退伍的士兵对此安排非常满意,既可以得到现有的实惠还得到了今后的生活保障,但是军方对这些遣散的士兵下达了严厉的命令,那就是严格要求他们不得返乡后欺压当地百姓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否则将会得到国家律法的严惩,因为他们是军人出身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已经律法培训,所以如果他们触犯法律将会被按照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原则来判定,当然如果他们能够为当地百姓做出实事,也会比别人在仕途方面将会得到适当的优待,总之,就是有利也有弊,只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事的就会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嘉奖,如果误入歧途将会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

    随着军方退役士兵的安排进入尾声和内阁派遣的官员进入正常流程之后,张默就接到了赵昰最新的任命:要求张默交接现有手里的所有作战任务前往苏州集结五万士兵抵达釜山,协助第一舰队拿下日本列岛和消灭盘踞在本州岛北部地区的张弘范等前元余孽,彻底扫清蒙古人势力。

    张默接到圣旨之后立马命人准备船只,从西征军中抽调五千精锐火枪兵跟随一起前往苏州的启东和已经在那里等候的五万帝国陆军汇合。

    现在国内战事基本上都结束了,由于西藏地理条件限制导致大宋帝国、蒲甘和暹罗的士兵没有办法发挥其在低海拔地区的交战属性,所以战事进行的非常艰难但是也处于相持阶段,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进入消耗期,摆在宋国高层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地广人稀。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府军都是从沿海地区攻入内地的,每收复一座城池一片地区由于担心蒙古骑兵的反扑和对百姓和军队便于补给就有意识的把百姓往沿海沿河地区转移,让解放区的百姓能够得到帝国海军的保护,所以其结果就是现在人口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沿河地区。

    现在战事结束后导致内地大片地区没有人烟,真正适合居住的地方都集中在沿海沿河地区,这就给政府治理带来了难题,人口少是摆在官员面前最大的难题,没有办法就开始逐家逐户的做思想工作,政府出资在靠近内陆沿河地区修建城池,让百姓迁到城内居住,同时在城外给百姓分田地,让百姓们去劳作,如此一来就可以集中教育、医疗资源,这也是应对人口短缺想出来不是办法的办法。

    老百姓倒是愿意接受政府的响应,毕竟居住在城内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安保条件,虽然劳作的时候出城带来了不便,毕竟这个时代盗匪还是比较多的就算为了安全着想最起码在城内相互之间比较好照应。

    国内逐渐趋于稳定之后放眼整个东亚地区除了暹罗、蒲甘、真腊和琉球王国这些心甘情愿跟在大宋帝国后面一起打天下之外就剩下东北角的日本列岛了,由于第二次元日战争结束后北条时宗被自己战胜蒙古人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导致其野心不断的膨胀,居然要把日本建立成为和大宋帝国平起平坐的帝国,为此还发起了对高丽半岛的讨伐结果不仅得罪了大宋帝国还被蒙古人给赶了回来。

    间接的引起了第三次元日战争给宋国收复失地创造了机会,在宋国这段时间都在快速收复故土从蒙古人的铁蹄下解放汉族百姓,自然没有精力去处理元日在本州岛上的战争,只是封锁了日本海和对马海峡不让日本和张弘范之间的战火波及到高丽已经本土。

    由于第一舰队这段时间尽忠职守彻底掐断了张弘范和蒙古人之间的联系导致张弘范身在日本虽然以他的实力揍揍小日本还是随随便便的但是自己后路被宋国人掌握长此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便想着是不是和日本人进行和谈。

    赵昰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如果张弘范这个目的达到那将让大宋国占领日本列岛将会造成巨大的阻力,尤其张弘范本人在临阵指挥方面的天赋将会成为大宋军方最强有力的对手,如果让张弘范和北条时宗他们真的走到一起那么将会给宋国军队登陆日本列岛创造巨大的阻力。

    所以赵昰来不及顾及张默还在四川地区指挥战事就把他给调回来,因为这是新的大宋帝国成立以来唯一具有军方统帅气质的将领,自然是赵昰征日计划首选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兴大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兴大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