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二指先生 正文 苗疆蛊术(上)

正文 苗疆蛊术(上)

目录:二指先生| 作者:笼中虎| 类别:玄幻奇幻

    爷爷好生奇怪自己的酒量,连干二斤烧刀子都不醉的人,怎么回事?一碗米酒就把他灌醉了,不过,醉的高兴。

    当天黑之前醒来时,看二子还是歪着头,躺在竹椅上睡得正香,爷爷出来院子,爬到马车上,翻出烧刀子和牛肉、花生米,回到屋里,不用我帮忙,亲自动手把东西摆在桌子上,一心等着二爷爷醒来。

    我看着爷爷心里直乐,比什么不好?非得比酒量,不知道谁又先醉倒?

    我坐在爷爷的身旁,问:“爷爷,您在给我讲黄会起源的时候,讲到巫术,昨天庆旺先生的蛊术,是不是巫术?”

    爷爷点点头说:“对,是巫术的一种,苗族蛊术历史很悠久,也充满了神秘,苗疆蛊术现在发展的很好。”

    我央求爷爷给我讲讲苗族的蛊术。

    爷爷往里屋里瞅了瞅,使劲干咳了一声,不听动静,只好给我讲起了充满神秘色彩的苗疆蛊术。

    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

    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

    过去,在中国的南方乡村中,放蛊之事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谈蛊变色,谁也不敢当它是假的,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伊然以为煞有其事。

    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信以为真,于是,就想出许多治蛊或制蛊的名堂。

    又有人说,所谓“蛊”,照汉代郑玄的解释是“虫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为一切毒害,《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蛊。”

    “蛊”字由皿虫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虫或器皿被虫蛀坏,逐步引申,谷物**所生的飞蛾,通过其他物体变质而形成的虫也,被称为“蛊”。

    蛊被认为具有变幻莫测的性质和非同寻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

    “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由毒蛊引发的疾病称为“蛊疾”或径称为“蛊”。

    先秦秦汉人所说的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而且流传甚广,历代文献屡见记载。《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士”之职,掌除毒蛊。

    汉代毒蛊盛行,《周礼·秋官·庶士》郑玄注引东汉《贼律》:“敢蛊人者及教令者弃市。”《晋书·郭噗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土。

    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

    晋以后文献记载有犬蛊、奥蛊、蛇蛊、蜈蚣蛊、猫蛊、蜘蛛蛊等。

    而宋代以后,又有人对蛊进行系统分析,把蛊的种类分成十一种之多,分别是:蛇蛊、金蚕蛊、篾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和生蛇蛊。

    过去,有些人专以制蛊来谋财害命,大多选择在端午节的时候制作,趁着那时候阳气极盛时,来制药,能致人于病、死。

    又多用蛇、蛊、蜈蚣之属来制,一触便可杀生。

    春生,我说几种蛊术你听听,厉害得很。

    癫蛊,传说多是壮族人所为,在苗族中也甚是流行,多将蛇埋于土中后,生出菌类,取菌以毒人,用以害人成癫。

    肿蛊则能使人腹部肿大。

    疳蛊,又称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广东、广西民间流行。

    制作方法也是在端午日,捉些蜈蚣、小蛇、蚰蜒、蚂蚁、毒蜂、蝉、蚯蚓等物,加入人的头发,晒干后研成粉末,置于房内或箱内,供在刻有五瘟神的神像前,供奉久而成蛊,便成为毒药了,放在饮食当中,可用来毒害人。

    蛤蟆蛊,唐代医家说:“颜色乍白乍青,腹内涨满,状如虾蟆;若成虫,吐出之物如蚵蚪形,是蛤蟆蛊也”,蛤蟆蛊就是蛤蟆成精为怪。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为有毒的泥鳅。是用蛊粉与竹叶浸泥鳅与人吃,使之中毒。

    石头蛊,用随便可见的石头,施以蛊药而成的。

    据说放于路中害人,可进入人身体作祟成恶疾。

    篾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制成的。

    蜴蛊和螂蛊,蜴蛊即蜥蜴蛊,是指百虫互食后独存的蜥蜴,据说蜴蛊患者有面色黄赤、腰背沉重、舌上肿胀等症状,痛苦不堪;螂蛊“颜色多为青色,毒成吐出后似螂,凶残无比。”

    金蚕蛊,据说这种蛊不畏火枪,最难解除消灭;而且金蚕蛊还能通过金银等物品,转嫁到别人身上,很是离奇。

    金蚕的害人手段是它能使人中毒,感觉胸腹搅痛,肿胀如瓮,然后七孔流血而死。

    我想,庆旺先生使用的就是利用金蚕蛊来控制大黑狗的吧?

    爷爷接着说:

    据说,篾片蛊害人,是将长约四五寸的竹篾一片,悄悄的把它放在道路上,不知道情况的行人经过,篾片会跳到行人的脚腿上,让人感觉痛得很厉害,久而久之,篾片又会跳到人的膝盖里去,因为小,很难发现,其人不出四五年,便会一命鸣呼。

    石头蛊害人,是将石头一块,放在路上,结茅标为记,但不要给他人知道。行人经过,石跳上人身或肚内,开始的时候只是感觉所在之处,硬邦邦的,三四月之后,它能够行动、鸣啼,折磨着受蛊人,这人渐渐地大便开始秘结而瘦弱,并且受蛊的石头能飞入两手两脚,不出三五年,其人必被折磨而死。

    泥鳅蛊害儿,煮泥鳅给客人吃,食罢,肚内似有泥鳅三五个在走动一般,有时冲上喉头,有时走到腹下,随污物排出,如不知道情况,赶快加以治疗,错过时机,必死无疑。

    中害神害人:受蛊之人中毒后,额头焦烂、口有腥味、神昏颠倒,性情暴躁、会说自己能看见邪鬼身形、耳朵可以闻听到邪鬼的声音,如犯大罪,如遇恶敌,这都是幻觉,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自尽的念头。

    疳蛊害人,是将蛇虫的粉未放在肉、菜、酒、饭内,给人吃下。亦有的放在路上,踏上即入人身,入人身之后,药未会粘在肠子、肝脏之上,作弄受蛊者肚子肿胀,痛的大喊大叫,有种想拉肚子腹泻、上下冲动的症状来。

    肿蛊害人,壮族旧俗谓之放肿,中毒后,腹大,肚鸣、大便秘结,甚者,耳朵像塞了东西,听不见声音。

    癫蛊害人,取蛊菌,将人毒中后,受蛊人身心昏迷,头晕目眩、笑骂无常,饮酒时,药毒辄发,忿怒凶狠,俨如癫子,让人匪夷所思。

    阴蛇蛊害人,只要中了阴蛇蛊毒的人,不出三十日必死。轻的又吐、又泻、继而会肚子肿胀、食欲大减、口腥、额热、面红;重的脸上、耳朵、鼻子、肚子里常有蛊行动翻转闹出的声音,接着会大便秘结,如果阴蛇蛊再加上癫肿药,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了。

    生蛇蛊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之物,长约二三寸,能跳动,吃肉则止;受蛊人感觉在肚子里有种动物在动,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痛,夜间更甚:又会招来外面的蛇,随风进入毛孔里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救治。

    蛊或有形或无形,让人中毒极其容易,但辨认之法,是应该万分注意的。

    中毒后的辨认法:

    以生黄豆或者黑豆也可以,拿来放嘴里嚼着吃,如果入口不闻腥臭,便是中毒。

    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随嚼随吐,吐出的汁是黑的,可以肯定是中毒。

    拿一根插银针,插在煮熟的鸭蛋内,过一会,扒开取一些蛋白,含入口内,一小时后取出视观察,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蛊毒非常厉害,能使人惹病丧生,虽有方法医治,但也决不应轻易去尝试它。

    据说预防之法有:

    凡房屋整洁,无尘灰蛛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凡在食用茶、水、菜、饭等物之前,看见主人用筷子在杯碗中搅动的,是在施毒,赶快向主人询问: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随身携带大蒜头出行.每顿饭,先食大蒜几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累,看你吃蒜,当然不敢下蛊。

    用大荸荠防蛊,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天早上,空腹将白开水滚汤后服下,大概以二钱为度,不宜多,这样纵入蛊家,也可以免害。

    蛊放在饭菜、酒水当中,让人中毒的,格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

    解除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

    金蚕,最畏头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谓,故刺猖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它如蜈蚣、蚯躬,以毒攻毒,每每也可以治蛊。

    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

    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象蚕,通体金色灿烂。

    金蚕蛊可谓是蛊中最为凶恶的代表。

    旧时在福建一些县乡,养金蚕的迷信活动较盛。据说金蚕是一种无形的虫灵,它能替人做事,最勤于卫生,大凡室内很干净的人家便认为是养金蚕的人家。

    金蚕的制作方法是选用蛇、蜈蚣等十二种毒虫,埋于十字路口,经四十九日,或另一个神秘日子,取出存放在香炉中,成为金蚕。

    在信仰金蚕的人心目中,金蚕是有灵性的,既能使饲养者发财致富,但富起来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蚕亏欠多少,否则金蚕要求花钱买人给它吃,不然则作祟。

    养金蚕家若不想再养它,可以将其转嫁出去,曰“嫁金蚕”,方法是用包包银两、花粉和香灰,用来代表金蚕,放在路上,放心,贪财者自然会拾取。

    金蚕可以致敌人死亡,通常是腹肿、七窍流血而死。

    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又称之为“食锦虫”。

    也有人说,之所以以金为名是因为:“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古代各地对蛊术的命名不尽一致,如清代广东香山一带习惯将蛊术称为“鬼药”或“挑生”。

    除以上影响较大的蛊种外,还有很多蛊只具其名,而内容不详,古人早有百蛊之说,毒蛊和蛊术的品类是难以一一列举的,如《本草纲目》提到蜈蚣蛊,玛蝗蛊,草蛊;明代的《浑然子》也有鼠蛊,鸠蛊的名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二指先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二指先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