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残唐涅盘 第五十九章 典官制度

第五十九章 典官制度

目录:残唐涅盘| 作者:沈清平| 类别:其他类型

    赵厨子快马赶到,自是由他集中原为千户服务的小典,进行接收、清理工作。

    “诸位!赵某奉知军大人之命,得任总典之职,主政伏羌。

    “现任命司库、粮储、畜牧、农桑、户籍、通商、百工、医药、民防、建设十典!”

    赵厨子依旧一身铠甲,端坐在一个木墩上,拿着官架子郑重地宣布。

    伏羌千户掳掠唐境多年,抓到的大唐读书人不算少。

    赵厨子出于“惜才”也好,感触“同是天涯沦落人”也罢。

    对这群颇为熟悉的人,自是知道谁该干些什么。

    五六十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云之际。

    一张张任命书,便分别到他们手上。

    “哦,我是司库典,掌管财帛……”

    “哈哈,俺是建设典,职责衙署、兵营、城郭、道路、沟渠修筑……”

    ……

    拿到任命书,众人恍然大悟。

    任命书上不只简简单单的职务任命,各自职责都在上头详细罗列着。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问赵总典。

    他手上有知军大人亲笔拟制的“城池接管要则”,可以组条对照。

    当然啦,也不能丢一纸任命、职责说明书,就任由这帮人去折腾。

    赵厨子得李卓远预先指点,早带了十多个识文断字的人手在身边“培训”。

    这些人手全是解救出来的唐人奴隶,一个个被剃光的头发尚未长起到足够盘发髻。

    只能拿巾布裹着掩饰,倒也颇显书卷气。

    读书人嘛,哪怕是沦落成奴,一旦重获新生,心底里那点自恃立即复发的。

    “各位同仁,换上官服去挑选部属吧!”

    赵厨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指着十多个意气风发的老部下发话。

    伏羌千户掳来的那几十个知识分子,面面相觑。

    眼观那十几个模特,头裹布巾、身着土黄号衣。

    唯有左胸一块白布标注着什么“农桑典”、“畜牧典”字样。

    “知军大人有令,百废待举之际,一切从速、从简。

    “不欲为典者,不强求!”

    赵厨子起身,一甩明晃晃的明光铠,以权威的口吻宣布。

    他自己就是个没由来便拿架子的读书人,还能不清楚这些人心里想些啥?

    “卑职领命……”

    没办法,那几十个读书人,瞟几眼神俊非凡的赵厨子。

    咽了咽口水,躬身应诺。

    再怎么自视不凡,也知是金须得三日烧的古训。

    再怎么瞧不起从前那个见人就赔笑脸的猥琐赵厨子,也知尊卑秩序,只能认命了!

    谁叫自己没那好运,早早傍上知军大人不是?

    皆暗中思量:待吾等发挥才干,哼哼……

    要说这些人的才干,还是有的。

    唐军圈住索别杰论穷尽丁口所发的奴兵,带着土黄号衣的军官便会高声呼喝。

    让那些本是工匠、商户、郎中之类的站出来,发给标注相关字样的号衣,另处集中看管。

    新任命的典官们,被带到这些具备技艺丁口的看管所。

    不费吹灰之力便辨识出自己所需的部属。

    司库、粮储、畜牧三典,立即带着部属对伏羌各府库、牲畜放养场所进行清点、梳理。

    户籍、通商、百工三典,开始忙着登记造册,收拢相关人员,采集详细信息。

    医药典则充当起民政角色,对那些伤病、饥饿虚弱的居民,进行医药、衣食救济。

    任务最重的是民防、建设二典,不仅要将城内堆积如山的牲畜粪便、垃圾清理到城外,还要将坑坑洼洼的街巷平整一新,而且还有修筑出二千座简易住房的重压。

    好在可以动用的丁口有五千余人。

    五百名身着土黄号衣,配有“防丁”标识的武装丁壮,被分作十队。

    每队五十人,分别由两名从杜贵战队抽调出来的唐军中兵率领,替代原先巡逻防护的军队。

    几名民防典、建设典、农桑典,带了三千民壮、青壮妇女,动用所能找出的车辆、工具,将牲畜粪、垃圾,源源不断地清理出城。

    粪便集中堆积到几口废弃干涸的池塘内,其余乌七八糟的垃圾倾泻进几个露天焚烧场化成灰烬。

    回城时,车辆转而装载些土木、石料,供平整街巷、建筑房舍。

    每清理出一片地段,立即有另一拨民防典、建设典配合百工典,率领三百余工匠、二千民壮,将区域内杂乱的危房拆除。

    小心拆除下来的旧料,混搭着新运进城的,筑起一座座不大的房舍。这些新建的房舍都不大,不过每座周围,都留有不小的空地。

    人多力量自然大,加上调度得当,三天时间过去,城内牲畜粪便、垃圾被清理一空。

    原本难以行走的街巷连带排水沟修浚一新,房舍也完成五百余座。

    于是,除去几个农桑典带了一批人手留在城外。

    负责将牲畜粪便、垃圾灰烬处理成积肥的工作,其余人手均参加到房舍修建行列。

    由于前三天材料备足,仅再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两千座房舍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幸福的感觉是对比出来的!

    当参加施工的人听说这些房舍,是为他们自己建设的时候,先是不敢相信是真的,接着都欢呼雀跃不已。

    房舍分大、中、小三类,大型的四间,中型的三间,小型的两间。

    具体功能,也就是每座提供厨房兼饭厅一间,卧房一到三间。

    小型分给夫妻俩或是带婴幼儿的,中型分给家中有成年却未婚子女的,大型供家中人口特多的。

    尽管这些房舍只是简单的板壁瓦顶,甚至是茅草顶,但毕竟比他们原先摇摇欲坠的破败茅屋、帐篷,强多了。

    况且,典官们逐个说明,这些房舍只是临时的。

    预留的空地,就等着大家各尽己能,看看以后能建成什么样的。

    同样欢呼不已、感激涕零的,还有那些拥有些不错房产的商户。他们本以为唐军进城,自己这些算是受吐蕃千户“照顾”的人群,必会被抄没资财。

    可典官们传话,说知军大人有令,他们的房舍、资财仍归原主。并且鼓励他们,继续将生意做强做大。

    在拆去废旧危房,新建简陋房舍的城中,除了几座修缮不错的寺庙,也就算这百余家商户的宅院是“高门豪宅”了!

    继续将生意做好?知军大人岂不是鼓励商贾?

    这不是废话么?不鼓励商贾,设什么通商典啊?

    还真不是废话!唐代与其余朝代一样,是轻商贾的。

    哪怕商人家财万贯,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在吐蕃部族混战地区。

    伏羌千户不就是连商贩都全押上,驱赶到朱圉山大营前去填壕?

    混几间像样的房舍不容易,积攒点资财更艰难!@Ya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残唐涅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残唐涅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