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残唐涅盘 第五十八章 伏羌城

第五十八章 伏羌城

目录:残唐涅盘| 作者:沈清平| 类别:其他类型

    若非依稀尚存的残破城垣,真看不出伏羌这座古城,在这片地面上存在过。

    兴许威严过的衙门,已只剩一处颇为空旷的平地。

    曾经为各任县太爷流连过的后衙花园,成了千户的城内临时牧场。

    往昔各任县令及其眷属们居住的后署建筑,早已不见踪影。

    倒是建起不少简陋的牲畜棚,拴着些马牛羊,圈养着不少猪狗猫、鸡鸭鹅之类畜禽。

    同时,残颓的断壁下,一座座垃圾堆似的窝棚,就是奴隶们的居所。

    城中一座在兵火中幸存的大宅,成了千户府邸。

    不过也是年久失修的模样,窗台门楣曾经栩栩如生的木雕砖刻,几乎辨不出原来内容。

    千户及其家人的居所,集中在大户人家原来的正房。

    什么绫罗绸缎、金银玉器、名贵兽皮,确实不少,却不知是逃难慌乱,还是原本就随意堆放。

    总之缺少唐人整洁典雅的风范,确实符合吐蕃部族迁徙劫掠的半耕半牧实况。

    就是李卓远用以临时栖身的帐篷,也比这些摆设显得宜人多了。

    约莫是书房的所在,干脆成了千户家的佛堂。

    即便千户仓惶跑路了,里头的僧人们依旧念念有词地诵经。

    倒是算整个伏羌城最为淡定、有序的所在。

    皱着眉头里外看看,真不敢相信自己掉到这时代,看到的第一个官衙,居然如此模样!

    略带失望地走出千户府,才发现之前只顾兴冲冲直奔“统治中心”,忽略了四周景象。

    贵为千户,居然放任门前牛羊粪便遍布,四周杂草疯长。

    千户衙门如此,沿着坑坑洼洼街巷匍匐着的低矮民房,可想而之。

    若不是有索别杰论抓来充当小典的那些唐人指引,驻进伏羌城的唐军真摸不清吐蕃千户各府库到底何在!

    焚毁的大唐伏羌城粮仓废墟内,几十座茅屋般的建筑掩盖住几十口大窖,就是千户的粮库、钱库、兵甲库。

    这些唐人小典看到大唐大军,一点儿也不惊惶。

    各自抱了账册,熟门熟路地打开各处茅屋的铜锁,推开粗糙的木门。

    如数家珍地说明,各个窖子底下都藏着些什么,数量是多少。

    李卓远取了账册亲自过目,而后交通讯什集中保管。

    然后留下两个队,严密看守这些重要物资。

    自己带上那些小典,去看看他们的办公、居住场所。

    原县衙牢房半截子残墙上,架了些椽子,再铺上木板、敷上厚厚的草梗泥浆,便是小典们的办公场所兼住所。

    留出两个大厅般的位置,一个是摆着几案的典官房,一个是专门收藏各类文书的库房。

    余下的空间,被隔成大小数十间。

    几十个小典及其眷属,就住在这些大小房间内。

    除了千户拨付的糊口钱粮之外,小典们也自己种些菜,养些家禽家畜。

    于是原先牢房的院子、荡然无存的狱卒居住区,就成了菜地、畜禽圈舍。

    取水饮用的水井,由于洗涤污水泛滥,加之禽畜粪便混合,井台四周形同污泥沼泽。

    真不敢想象,喝着这样的井水,这些蓬头垢面的小典及其眷属是如何做到不生病!

    也许是看出这位知军大人面色不预,忙着凑器具准备沏茶的几位小典,有些讷讷地罢手。

    心知如此井水沏出的茶,不是上好的敬奉!

    大小官爷尚且如此,其余百姓、奴隶的境况,都可以说不用看了。

    不过,李卓远深知自己不是来视察,而是来摸底。

    所以温言安抚这些小典,让他们随自己在城内到处看看。

    在污秽遍地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包括奴隶和那些所谓的民众在内,多半蓬头垢面。

    这些类同后世流浪疯子似的居民,却习以为常。

    或是惊惶失措地躲到角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远远地看着。

    或是双眼茫然地蜷缩在一旁,任由武装巡逻的唐军士兵将他们拖起,集中到某一处去。

    满心以为攻下一个千户所在的城池,可以放缓李家堡子的建设,直接把治理重心移过来。

    现在看来,这伏羌城除了千户索别杰论,及其亲近贵族多年来积蓄的钱粮多多以外,毫无可取之处。

    “陈昭!派人赶紧催促一下赵校尉、曹校尉。

    “让他们放放手上事务,赶紧到伏羌城来!”

    四处转转,已然清楚要如何对待这座古城了。

    喊过负责接手城防的新营尉陈昭,交待赶紧去把赵厨子、曹敬辞给找来。

    处理废墟般的城池,没有赵厨子这样熟悉情况的老手,曹敬辞这样细心的干将可不行。

    号称富裕的伏羌千户如此,其余些个吐蕃部族控制的原大唐各个城池情况只会更差。

    不赶紧培训出一批接收城池的精干,自己所部还真可能陷入部族武装的窘态!

    回到临时驻军营地,钻进早已备好笔墨纸砚的帅帐,挥毫急就城池接收管理要则。

    相信以赵厨子、曹敬辞的精明,对照这些要则,将破败不堪的伏羌城整理一番之后。

    快速培训出一批适合地方行政管理人才,不是什么问题。

    那些惴惴不安的唐人小典,也回到办公地。

    按照各自原先在索别杰论手下的司职,忙着整理文书、账册。

    都在盘算着,交清手续之后,是向知军大人求情各回原籍,还是谋个差事跟着干。

    不管怎么说,现在他们不是吐蕃千户手底下的小典,而是恢复大唐文化人身份、得到知军大人嘉勉的有用之才了。

    做什么样的打算,都不是可望不可求的事。

    所以,清理起来都十分认真、细致。

    生怕有一点儿杂乱,都会影响大唐大军对伏羌的控制。

    而赵厨子、曹敬辞二人可谓是决策圈中的人物,其实早在赶来伏羌的路上。

    只是,有了拿下伏羌的计划之初,就已有如何接收的方案。

    他们觉得自家知军大人如此算无遗策,自己可以不必冲锋陷阵般赶路。

    一路行来,二人面对明媚春光,诗兴大作。

    慢悠悠地吟诗、对歌,抒发着奋发意气而来。

    遇上星急火燎地催促的快骑,总算知道此时还不是吟诗作赋的好时机。

    赶紧催动战马,以急行军速度往伏羌奔去。@Ya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残唐涅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残唐涅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