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大明残云 第一百九十四章 细说土地(一)

第一百九十四章 细说土地(一)

目录:大明残云| 作者:艰难蹦极| 类别:历史军事

    腾冲卫指挥使的任命,是由云南都司里的王佥事亲赴腾冲卫来宣布的,令人奇怪的是,云南布政司,沐王府和锦衣卫方面,却都没有遣人来,使人觉得甚为蹊跷的。*文学网*\

    接到通知后,段鹏马上率亲兵,带着雅婧赶往了腾冲卫城。权力的交接,丝毫马虎不得的,稍有差池,可能就会被人“埋下钉子”的,而雅婧,则因为自己已经再度升迁了,她已经不适合在待在陇川宣抚司了,这种直接的抛头露面,会有损形象的。至于陇川这边钱铺的事项,全部交由贾方成来进行衔接。

    三日后,段鹏等人悄然的抵达腾冲卫,但他没有直接面见王佥事,而是先安顿好雅婧回程府,然后再安排人找了卫镇抚司的陈镇抚,俩人把事情先做了些提前的安排,这才去拜会了云南都司里来的王佥事。

    与王佥事的会晤平如水,作为事情内幕知情人之一的王佥事,并未把这中间的内幕和盘托出,反而是立即安排了次日早上的工作交接。

    而直到次日交接结束后,段鹏这才方知,原腾冲卫的指挥使赵恩光,由于屡立“奇功”,转调油水丰厚的曲靖府去了,随同前往的,还有卫经历司的孙裕海经历,及段顺千户,而蛮啥守备袁士辰,被调回昆明。而段顺的母亲赵氏,也将一同前往,但那位二夫人和她的女儿段思玮,还有玉夫人贾玉珍,则选择了继续留在腾冲卫。

    新官上任,一切都需要从头来过,班底是最重要的,而在腾冲卫中,段鹏所能依仗的,仅只有陈镇抚一人,而那些下面的千户所,则由于世袭的缘故,并不能彻底掌控他们的。于是,段鹏首先开始了他的“调人”方案。

    首先,他把陇巴和蛮啥两守备所统领的关隘进行了调整,任命鲍强为陇巴守备,所辖关隘为汉龙关,虎踞关,铜壁关和巨石关,守备公署设在汉龙关;李巍为蛮啥守备,所辖关隘为天马关,神护关,万初关,守备公署设在天马关,而铁壁关则设为卫指挥使司的直辖关隘。如此的布局主要是针对于木邦缅军,而这种提升任命,对于大明朝的“官员”鲍强,李巍,也乐于接受,不管怎么说,都是升迁了吧。而在这些关隘人马上,段鹏则根据实际情况,上四关几乎难以有战事发生的,所以仅保留了极少量的驻防军士,转而补充到汉龙关和天马关这两关来了。不仅如此,这批新来的“文化”军士,也分派了部分去这两个关隘,作为炮手使用的。

    其次,把段兴等心腹之人,悉数按原来的各营各哨建制,从勐卯地区撤回,仅保留必要的驻防将士。而段鹏自己,在利用队伍撤回的间隙,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区域,作了一些巡视和了解,将作为下一步之用。

    十二日后,大部人马基本都已回归到了腾冲卫城周边,安营扎寨,只有孙瑞杰的炮营,他们是“空手”从勐卯返回的,将在陇川城接收新的火炮。

    此次的回归,也预示着陇巴军可以正式更换为腾冲卫军了,而经过恶战后存留下来的军士和军官,段鹏则进行较为丰厚的奖赏和封官。像段兴,就直接奏请都司授予指挥佥事之位,而段天宇,段伟诚,孙瑞杰等人,就给了那种派遣之游击官职,这种官,是一种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的,而其余之人,也是全数进行了提拔。聊胜于无,这样的官名至少听上去好些,而云南都司方面对此也无异议,既然是早已“谈判”好了的,他们无意再去干涉这些了的。

    唯一例外的一人,是原辎重营的钱文理,他被任命为卫经历司经历。对于此项任命,段鹏进行过深思了的,并且,他还专门为此事与钱文浩两兄弟谈过。钱家兄弟的父亲钱炳坤钱大人,是战死在铁壁关的,按理说,他们兄弟中有一人是可以世袭的,但钱家自钱炳坤死后,就已破败,而朝廷的世袭都迟迟未下来,这样,段鹏的安排也就有了安抚之意。况且,钱炳坤在边疆征战数十载,上上下下都是有些人缘的,段鹏此举,也有拉拢这些人的意思在里面的。而钱家兄弟的老大钱文浩,对此事很是感激地。同时,他也很清楚,这官位和心腹并不完全对等的,心腹其实更具升迁潜质的,只要自己跟对了人,根本无须担心前程上的事。

    而对于此次升迁的任命,段鹏没有做成大张旗鼓,只是简单的通知了下即完事了的,对他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目前的一些棘手问题,为此,在宣布任命名单后,他先与段兴等心腹及陈伯商议了半天后,这才召集手下大部分高层军官,结合这些日子来的走访,进行一次商议。他的本意是希望下面的人员能尽量明白,理解他的意图,好为以后的行事,有个概念性的东西。

    腾冲卫指挥使司,议事厅,众人开始按官位依次入座。

    “今天召集大家来,主要是为我们腾冲卫的下一步发展,做出些目标性的东西。这些天来,我四处走访,看到,也听到了很多的东西,结合这些,我想进行一些调整。当然,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和意见。”段鹏在这种场合的说话,已经越来越官场化了。“目前我们腾冲卫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像兵源问题,粮草问题,财力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大的发展才行,否则的话,我们实在难以面对今后局势变化的。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就想先烧这么一把火吧。好了,下面先请段兴来讲讲这火该怎样个烧法吧。”

    说完之后,议事厅里鸦雀无声,除了一些参与了此事的制订之人,大部分的军官都不知道,这火将烧向何方。但对这些人来说,倒也并不在意,只要听令跟着做就是,自己不就是这么升上来的吗?

    “咳咳。”段兴清咳了两句后,看了大家一眼,这才大声地开口说道:“正如指挥使大人所言,我们卫里存在着太多问题了,积重难返,所以,我们就需要像打仗一样,先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这样以点带面,来形成整个面貌的变迁,而这个突破口,就是土地!”

    “土地?”有些不知情的军官有些惊呼,但也仅仅是吃惊罢了,对他们来说,多数都是从腾冲卫外面来的,而且穷人占多数,这卫里的政策,几乎跟他们自身没有太大关联的。

    “不错,就是土地!我们腾冲卫,主要是以军屯形式存在的,而这些年来,军屯里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给予我们最大支撑的兵源问题,就困搅着我们了。现在我们在多处地方均保有驻军,没人,怎么来“驻”呢?”段兴如此说道。

    而此时的段鹏,则处于了思路的调整当中。

    云南军屯始于洪武十五年,为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下令驻军开始就地军屯,而在十九年,西平侯沐英更是上奏建议,“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耕以备储。”此举获得了朱元璋的批准和奖励。谕户部臣说:“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汶享其利,后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有志古人,宜如所言。然边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岁输之粟,使彼乐于耕作,数年之后,征之可也。”在朝廷的提倡与鼓励和在沐英的总结与推广下,屯田成为云南驻军的一项制度,并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准则,所谓“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就是这般。

    至洪武二十五年,云南各卫“垦田至百余万亩”,基本上已全面实行屯田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军屯于初期,在巩固边防解决粮饷方面,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减少了朝廷的开支,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存在着致命缺陷的。

    第一,这种军屯制,是需要把军官和军士们,子子孙孙的“固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可想而知,在早期的时候,朝廷可以用“强制”的方式,逼迫将士们军屯;或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诱导来刺激军士们投身进来。平心而论,在短期之内,这种“精神激励”的确是有效的,但长期呢?军屯将士的后代是不可能铁板一块的,譬如正丁在卫所服役,而余丁经商或务农进行贴补,一旦正丁伤病,那些余丁就未必肯再服役的了。如此一来,军屯里的军士们也就连年的减少。到明中叶时期,很多卫所编制有五千六百户,实际只有一、两千军户,受过战乱的卫所,有的仅有几百户。戚继光到福建抗击倭寇时,有一个卫,总共才找出一百多老弱残兵。

    第二,赋税问题。与民田赋税相比,军屯里的军户所上交的,是要少于民田赋税的,因为军户是以服役为代价补偿的,“有斯田服斯役”,耕种军田即服军役,耕种民田服民役,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朝廷,出现着这种两种不同方式,那么一些“机敏”之人就会利用这些个空挡,进行一些个人的私利行为。譬如,“军丁逃籍”导致“军田没人种”,然后“招徕流亡民户屯种”,这样也就导致了一些军田变成了“招徕流民来屯”等等。

    第三,军田的效率。与民田相比,军田是属于朝廷的,任何人不得擅自处理占有的,而各卫所里的大人们,就像段鹏前世里的“国有资产”管理人一般,投机取巧的方法多的是,像私役属下军户等等,算是屡见不鲜的了。H!~!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残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残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