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大明残云 第一百五十八章 明亡始于麓川(二)

第一百五十八章 明亡始于麓川(二)

目录:大明残云| 作者:艰难蹦极| 类别:历史军事

    “嗯,段鹏,你这话是有些道理的,但你可不能在外面去说这些事。”杨倩儿谨慎的提醒道。

    “哈哈,我知道,这不是只有你们二人在吗?我这才肆无忌惮的。”段鹏知道杨倩儿是怕自己言多必失。

    “战麓川的确给朝廷,给云南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杨倩儿说着,顿了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一战麓川是正统六年正月己卯,定西侯蒋贵佩平蛮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充左副总兵,都督佥事刘聚充右副总兵,都指挥使宫聚充左参将,都指挥佥事冉保充右参将,行在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总督军务,统率大军征讨麓川叛寇思任法。蒋贵、王骥先往云南会计军饷,相度方略;李安、宫聚统领四川、贵州官军;刘聚、冉保统率南京、湖广并安庆等卫官军,以俟调用,仍各以制敕授之,总军力合计十五万,转饷半天下。”

    “二战麓川是正统八年五月己巳,定西侯蒋贵充总兵官,都督冉保、毛福寿充参将,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调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士兵五万,听其节制征麓川。”

    “三战麓川是正统十三年,三月壬寅,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佩平蛮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佥事张瑾充左副总兵,田礼充右副总兵,方英充右参将,贵州都指挥同知张锐充左参将,统率南京,直隶及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土军,共十五万,征剿思机法。”

    “此三战,历时八年,动用官军三十五万人次;土司兵六十余万人次,按此计算,则整个三战麓川中,先后动用的官军和土军总共已达九十五万人次以上。官军的粮饷都采用“转饷半天下”的办法供应,派用的士卒和民夫就更为巨大,一个作战士兵就要十个士卒转饷,三十五万军队就得动用三百五十万个士卒,民夫转饷,仅此人数就已高达四百五十多万人次。”

    说到这里,杨倩儿也有些怅然。

    “倩儿,你并没有说出整个的来龙去脉吧?”段鹏笑着说道。

    而杨倩儿只是看了看段鹏,她并没有回应段鹏的话。

    “三战麓川,在朝廷也属于争议颇大之事。以刑部侍郎何文渊、大学士杨士奇、侍讲刘球等为一方,主张不能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只能予以安抚,恩威并举,驻兵于边境重镇,以德感化。刑部右侍郎何文渊曾进言“臣窃以为麓川之在南陲,一弹丸之地而已,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余。以大军临之,固无往不克,然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若宽其斧钺之诛,与我羽旄之舞。”;翰林院侍讲刘球也上奏过,“欲屯十二万兵于云南以急于降,不降则攻之,而不虑王师不可轻出,夷性不可骤驯,地险不可用众,客兵不可久淹,是该兵法所忌也;况江南近年水旱相得,军民俱困,若复动众,恐至纷扰。””

    “甚至刘球还曾直谏,“麓川荒远僻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重,请罢麓川兵一专备西北。”然,这些真知灼见最终还是被抛弃,可叹啊。太监王振专权,喜功好利,“欲示威荒服”,竟废弛北方防务,集中众多兵力和财力征讨麓川,而王骥又“欲自效”而投靠他。难道不是吗?”

    段鹏并没有得到两人的回应,而对于杨倩儿,她则是更知其中内情的。三战中,锦衣卫是深陷其中了的,甚至锦衣卫指挥使大人,也曾被王骥安排过入缅招降的。

    “收益甚微,付出极大,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其一,死伤惨重。刘球第二次上书中说:“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战斗死亡,水土不服,传染疾病等因素,再加上詹英上书中所说,“每军负米六斗,跨陟山谷,自缢者多”等等原因,则死伤的人数至少也不会下数十万人。其二,刘球所说的“军赀爵赏,不可胜计”,沐昂也说“军民连岁进征转输,财力困乏”,再加上三战都以重大“胜果”上报,前后升赏的军队和地方官员成千上万,而且许多爵赏都是长期开支。庞大的军费开支,粮食消耗,升赏物资经费,无法计算。终于造成了财力困乏,国库空虚。其三,军队所经地区,民穷财尽。刘球上书所言“况江南近年水旱相仍,军民俱困”,沐昂也说云南“又值荒歉,米价腾涌,饥者尤众”。在这种情况下,沿途各地还要大量派夫派粮。其四,战争地区,数十万军队辗转往返蹂践。再加王骥采取“纵其大掠三日”,“将附降渔户解作生擒”等等之类行动,生灵涂炭,田园荒芜。”

    “要知道,大明自立朝起,便一直与北方的元王朝残余势力,不断抗衡相争。正统十四年,也就是三战麓川结束那年,瓦刺大军进犯大同,土木堡一役更是损兵折将,由此也改变了朝廷文武官员的格局。可以说,瓦剌是“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三战麓川是导致“土木之变”的根源!”段鹏最后说道。

    “阿鹏,那你觉得应当如何做方为上佳呢?”段兴反问道。

    “步步为营!既然这些个土司们要依附于朝廷,那就要彻底的革掉他们的势力!具体的说,就是要“改土归流”,派遣朝廷的命官来代替土官,恩威并重!不然的话,这些首鼠两端的土司势必成墙头草,而朝廷的征战也就成了他们利益争夺的一个工具罢了。”段鹏如此认为。

    “谈何容易啊!朝廷一直想这么去做的。”杨倩儿感叹着。

    “既然做不到,那就不要去劳民伤财的去发动战争,那样只会起事倍功半的结果。”

    “好了,道理我也给你们讲清楚了,说说你们这些陇川军士们吧,难道你们真想去陇川作战?”杨倩儿希望能尽快转移这个话题。

    “阿鹏的确有这个打算,他认为现在陇川方面的威胁是最大的了,关系到关隘的生存了,我们有座银矿在那里,这也是我们能够得以运转的缘故。”段兴实诚的说到。

    “银矿之事,我听大哥说起过,但听他的意思,好像也不是很赞同你们去陇川,罕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而且,如果你们介入了,将会打破目前的格局。”杨倩儿劝解道。

    “倩儿,现在是崇帧十四年年末了!一月,李自成攻克了汝州;二,三月,张献忠攻陷光州,破随州了。”段鹏平静的说道。

    “你怎么知道这些事的?”杨倩儿有些惊讶。

    “你去听听那些过路马帮人在说什么就知道了。”段鹏在说这话时,心里更清楚。往后,李自成将破南阳,开封;洪承畴,祖大寿将降清。

    “倩儿,铁壁关是个绝地,无粮草,无银子,更无兵源补充,我只能自己找条路出来的,不管怎么说,陇川还有刀岩他们在那里,总能得到些支援的。”这也是段鹏的实话,困在铁壁关,事事都得仰仗他人,这是无法有所作为的,而刀岩那里地属土司之地,几乎不受朝廷监管的。

    “嗯,这事我得回去想想。”杨倩儿如此道。

    “怎么,你还真打算回昆明?”段鹏故问道。

    一听段鹏此话,杨倩儿的眼里瞬间闪过一丝光芒,但旋即又消失了,她叹了口气,道:“大哥,二哥都在那里,我只能回去。”

    随后的两天,人马均开始变动,转移的转移,武器入库的入库。段鹏比较担忧陇川的情况,故而对杨明远处的火炮也叮嘱的比较多,再就是孙瑞杰的火药厂,之前一直是他看管的,眼见炮营的事比较的多了,段鹏要孙瑞杰另寻人来接替他的活,以便他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炮营之事。

    最麻烦的在于成菁桃这里,由于封关开战的缘故,致使她和她的几个人一直未能返回蛮莫城,而与英咭利人方面的鸟铳虽然已停止了,但其他相关的东西,还是需要用摆钟换回来的,像硝,就总觉得比较的不足。而关隘前的残骸,依韦胜的意思,开关后全部清理了一便,在关隘的前面不远之处,全部掩埋了。

    其余的时间,段鹏几乎都是陪着杨倩儿一起度过的,俩人相见时短,虽说没有那种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终究能在一起就是好的。其实在这仅仅两天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杨倩儿在陪着段鹏一道处理军务,最让其伤感的是,几乎每批要走的人,他们的随行主官都会来找她,请她来给军士们送行,虽说见惯了军营里的“人来人往”,但杨倩儿依然还是那样的不习惯,匆匆的结识,又匆匆的离去,很多人都是最后一次见到杨倩儿的。

    在这中间,杨天罡也未差人来关隘寻找自家妹妹,他似乎在容忍着这些。

    两日后,杨倩儿踏上了回去的路程,照例,关隘哨官们在营门口处送行,只是,人已经很少了,空旷的有些让人很是不习惯。没有欢笑,没有言语,关隘里的人都只是静静的看着她们这行人,骑马远去,最后成为一道残影。

    不知道,这何日才能再相见。

    PS:即将有五十万字了,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残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残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