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争

目录:大梦浮华录(GL)| 作者:美仁| 类别:玄幻奇幻

    君然捧着披风过来,却见子衣提了一只木箱,与长孙兄弟一起正准备出府,后面跟着六个精悍的带刀短衣人,心下一颤,呼道:“子衣。”

    子衣回过头来,闪烁的宫灯下,伊人的眼里满是关切和担忧,只上前来为自己细细地系上披风,遂温柔地笑道:“君然,我出府一趟,你在家里等着我。”又望向方华道,“方华,好生照看府里。”“是,大人!”

    君然凝望着子衣,语气轻轻地,却又十分坚决地道:“子衣要平安回来,君然会一直等着,与你长厢厮守!”

    子衣心口一热,只点了点头,毅然走进门外茫茫的夜色中。

    通明的火把下,映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子衣认得那些军士,俱都是丽正书院里训练了半年多的尚武堂学员和教练。子衣又瞟了一眼长孙无忌身后的押解官,乃是副官,遂带着疑问望向长孙兄弟,长孙瑜比划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意思是那老兄已被砍掉了脑袋。子衣心下暗颤,杀戮果然已经开始了!

    一回到洛阳,长安即传来消息,李渊已因尹妃中毒一事疏远了董妃,近日对李世民严厉申斥,收回了他下发手令的权力,只怕秦王府随时就要玩完。众人才商议要赶紧再送一批学生去长安,却传来太子手谕,以“收留叛匪,有聚众滋事之嫌”为由,着即立刻关闭丽正书院,并将所有叛匪余孽一律抓起来,押往长安受审。

    今日,子衣与长孙兄弟商议,决议来个掉包计,将洛阳城里在押的重刑死囚充作叛匪,而尚武堂那200名学生,就扮作押运的兵役同去长安。哪知今夜长孙无忌竟亲临洛阳,要将自己与长孙兄弟也带去长安,必是那押解官胆小怕事,因而当场犹豫不决,不敢答应长孙无忌,结果被就地格杀了。

    子衣骑在马上,见长孙兄弟面上均是郁郁寡欢,显然是各怀心事。众人从江南回来,就听说屈突通老将军已然病逝,他的两个儿子又官位卑微,屈氏一门骤然一落千丈,京城里与屈小姐订婚的那家长安高官,当即就退了婚事。屈小姐已与母亲回到洛阳,自觉无颜见人,每日里哭哭啼啼。屈氏兄弟念着长孙郦家财雄厚,在洛阳颇有根基,又与秦王府是近亲,便又回过头来找长孙郦,希冀他看在往日多年旧邻的份上,能与自家妹子重修旧好。长孙郦本已对那屈小姐死了心,如今旧事重提,不免又徒生烦恼,到底还有些牵挂,一时之间竟拿不定主意。

    突厥公主阿黛莎当日为探听子衣消息潜入丽正书院,意外撞上长孙瑜,以匕首相胁迫,长孙瑜当时就惊了艳,遂动了心思,尤喜与其斗嘴。后来,众人去了江南,他独留守洛阳,两人日日一处争吵,渐渐地竟生了情愫。孰料不久,突厥大军压境,李世民派人将阿黛莎秘密押走,长孙瑜眼见无力保护爱人,却又万分无奈,自是也十分地不开心。

    长孙无忌挥了一下手,示意队伍即刻出发。正在这时,一骑快马飞奔而来,大声疾呼道:“长安急信!长安急信!”

    那人带来秦王府的密信,长孙无忌看罢递与子衣,子衣借着火把的光芒,细细看了看,原来是李渊要亲审齐王府官员利用突厥刺客刺杀子衣一事,着子衣即刻启程往长安面圣,这圣旨怕是明日便到。子衣心道,难怪那兵士跑得甚急,大约是李世民怕信送得迟了些,自己的脑袋说不定就没了。

    长孙无忌略一沉吟,决定先带押运队伍奔赴长安,只留下那两名武士保护子衣,特许便宜行事,待第二日接了旨再同往长安。

    子衣瞧了瞧那两名与自己形影不离的侍卫,心道,至少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虽说那俩人口口声声说但凭自己吩咐,他奶奶的,那“便宜行事”是不是也包含了,在必要时候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宰了自己的权力?

    子衣抵达长安后,住进洛阳馆驿后院,此时已将近五月。

    夜里,护卫引来两名素衣浓须的老者,子衣细细一瞧,慌忙下跪,却被一人扶起道:“子衣别来无恙乎?”来人正是化了妆的李世民和张公谨。

    李世民端详了子衣一番,讶然道:“子衣可是与往日大不相同了,如今是越发的意气纷扬,神采翩然了。”

    李世民向来小心谨慎,不愿落个结交外臣的把柄,如今竟亲身来此见自己,可见现下形势之严峻。张公谨乃是洛阳时帅府里同屋办公的同僚,与子衣也是十分相熟,当日在花满楼,他因瞧见君然也在场,才慌得告知子衣赶快躲起来。如今大家见面竟要如此苦心安排,只恍然隔世。

    丽正书院的二百名学员,以及洛阳城里的死囚,已被妥善安置于高士廉辖下的牢狱内,李世民如今兼着京兆尹一职,高士廉又是长孙无忌的舅舅,如此安排当无甚大碍。

    只目下形势十分严峻,因有人在李渊面前告状,说尉迟敬德要谋反,李渊便将敬德逮捕并准备斩首,经李世民一再恳求才捡回一条命。随后,程咬金才回到长安,便被李元吉参了一本,李渊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程咬金外放为康州刺史,还认为都是文人把李世民调教坏了,又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赶出了秦王府。如今,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已被砍得所剩无几,连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了。

    再过几天,突厥的使者就要来到长安,商讨两国和谈之事,只怕李世民的建议很难被李渊采纳。更何况,在目前的局面下,阿黛莎一案根本起不了作用,估计不能动李元吉分毫。而秦王府的人,正被一个一个遣散蚕食,如此下去,早晚会将整个秦王府都掏空。难怪李世民如此苦恼,如今还有何策可解当下危局呢?

    子衣盯了李世民片刻,躬身道:“殿下以为,如今可还有良策改变这个趋势么?”

    李世民怔了怔,子衣继续道:“不论与突厥和谈与否,殿下府内的人,早晚会以各种理由外调,直到剩下殿下一个人。敢问殿下,有良策又有何用?”

    “若世民领兵打仗呢?”

    “殿下以为,陛下还会应允殿下领兵么?”

    李世民沉默良久,长长地叹息道:“确如子衣所言。”

    张公谨道:“殿下,子衣所言甚是,事到如今,殿下还有何路可走?若再不下定决心,这样下去我等必是坐以待毙!”

    李世民痛苦地垂下头道:“看来,只能做最坏的准备了。”

    三人商量了长安附近军权的掌控,又细细研究了一番长安城兵力部署,子衣提醒李世民注意拉拢一个叫常何的青年将领。子衣回到21世纪时,曾专门翻阅了玄武门之变这一段历史,记住了常何这个名字,只因子衣记得从未听秦王府中任何一个人谈起过。

    张公谨吃了一惊,皱眉道:“殿下,子衣这一提醒,倒是我等的疏忽了。那常何乃是玄武门的执行禁卫总领,难怪太子和齐王总对他曲意逢迎,这皇宫四大门守卫正是控制着皇城的安全防卫。若按我们方才所议,怕只能在皇城宫门处行事,如此一来,这些人我们必得要注意了。只是……太子已对此人先行下了手,我们这里还须想出良策方可。”

    唐朝建立后,凡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便都被命名为玄武门。唐朝皇宫共有三座玄武门,其中两个是京师长安的太极宫玄武门和大明宫玄武门,另一个是东都洛阳宫城玄武门。太极宫为唐高祖建国后在隋朝原大兴宫的基础上修成的,为高祖直至高宗朝的政治中枢。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过不了多久,皇宫的其它几门都不再重要,因为玄武门将成为所有人等上朝面君的唯一通道。

    子衣笑道:“太子所为,不过是逢迎拍马,并非真心以诚待人,只要秦王肯礼贤下士,诚心结交,对症下药,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晕,你要是结交不到,那玄武门之变岂不成了一句笑话?)

    李世民专注地听完,认真地点头道:“子衣所言极是!你们来看这皇城图,北门比起其它方向的宫门来,离内廷更近,位置非常重要,无论如何,世民都会去试一试结交此人的!”

    子衣立于窗前,望着那两个吞没在漆黑的夜色中的老者身影,渐渐陷入了沉思。

    现下,李渊害怕隋朝的家族悲剧重演,已铁了心要保住李建成太子之位,只以为这样就可保住一家人平平安安。只可惜,他或许未意识到,目前兄弟三人之斗,正恍若当年战国时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争,得不到储君之位,剩下的,就只有杀戮,以铁与血的残酷来争抢那象征人间至尊之位的宝座。世人何其有幸,未能生在皇家,可以兄弟叔伯相亲相爱,血缘之亲伴随一生;世人又何其不幸,只恨生在皇家,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只有君臣,无有血亲友朋,同胞至亲血溅宫墙,踏着兄弟的累累白骨坐上高位,却徒然发现,这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不胜孤独与寂寥。

    李家兄弟的斗争,之前是太子位置之争,围绕着能否成为国之储君,兄弟三人比才智,比军事,比谋略,比功业。但李建成身为皇长子,有天然的优势,但碍于李世民居功甚伟,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同时千方百计挤兑削弱李世民。而李世民雄才大略,志存高远,又岂会甘居人下?因此,他一方面希望父亲能立他为储君,一方面谨慎地稳固着自己的势力,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李元吉,这也是个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为了想自己登上帝位,因为他确实和突厥人相勾结,但也有人说,因他一直跟随李建成,视兄长为父,因此是一心想帮李建成。不过,无庸置疑,一旦李建成与李世民两虎相争两败俱伤,最后得利的绝对是李元吉。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储君之争已彻底演变成生死之战。既然李世民争不到太子之位,若不作为只能是坐着等死,那就只好奋起而反击,除去那两人了。而目前的形势是,太子府中养兵两千,李元吉一千,李世民府中八百,加上送来的丽正书院学生,也只有一千人马,若在长安城内撕杀,必定处于弱势,只能找准一点,一战定乾坤,别无他算!而这个点,将是皇宫外玄武门,只要把守将常何争取为自己人,一旦秦王府到了存亡危急时刻,就可以在此安排兵马埋伏,趁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时一举杀之,从而扭转颓势,只不过,玄武门现在还未成为众人见君的唯一通道。因之前李家兄弟几个只想着表现个人的才智与功业,都不曾想着要去掌控皇宫的守卫,李建成的曲意逢迎,也是为了拉拢一切靠近李渊的人,以牢牢确保自己的太子之位,因此上并未真正下功夫去收买常何这样的人,而彻底降服人心则绝对是李世民的强项。

    一阵冷风吹过,子衣禁不住打了个寒噤,自己能从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幸存吗?即使是李渊这个极其念旧,极其重视家庭的人间帝王,在玄武门之变中,也将面临一日失去二子十孙的血腥,不知那时,他这个垂垂老人该是何感想?而自己从一开始就谋划着要躲过血腥的长安,因此一直尽量呆在洛阳,一方面是历史上确实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方面则是真的不愿卷入这等残酷的杀戮中。只不料,终究还是躲不过,终究还是来了长安。

    自己参与进来这玄武门之变,却不曾在历史中留名,这其中的曲折,会是怎样的呢?先是东宫失火,继而兰台失火,大唐已失去了所有有关自己的档案记录,接下去,会是李世民彻底抹掉自己存在的证据吗?百十年后,安史之乱攻陷洛阳,放火烧城,民间的记录怕也就此毁之一炬了吧?最让自己每每心惊的是,作为一个参与却不曾被写入历史的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清除掉呢?君然她们在这个过程里,会不会因自己而受牵累呢?

    在洛阳等待圣旨的那晚,自己连家都不敢回,在丽正楼里将就了一夜,生怕君然她们涉及到政治旋涡里来。方才,李世民说自己与之前大不相同,其实,那只是自己放下了长久以来的心病,不再害怕失去那比性命还重要的至爱了,是以,自己整个人大约就显得心无羁绊,意气扬扬了。只是,自己的身份已被这么多人知晓,李世民那里果然不会得到任何消息么?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吗?他又会因为什么而抹去历史对自己的记忆呢?

    在一出僻静破旧的房院门前,下来一个满面皱纹,弯腰驼背,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沙哑着嗓音道:“终于到了。卓少爷,我这里就是破了点儿,大家将就吧。”

    那面色漆黑,且一脸麻子的小山羊胡忙道:“房婆婆太客气了,这里甚好呢。”

    后面的小胡子不安地四处张望着,他旁边包着农村土布巾的村姑看着傻里傻气,象是没见过长安这等繁华之地,正胆小地紧紧跟着。

    房婆婆对前面那个架车的小伙子道:“大头,还不快去开门?”

    这几人,正是房夫人和君然等人,才从洛阳赶至长安。

    当晚,君然瞧见子衣提着那只木箱,立时明白出了大事。呆子曾专门在木箱里做了特殊处理,以存放火竹的子弹,呆子说,要小心那东西会爆炸的。当日,张道一制作了两百发子弹,分别存放在两只木箱里,如今呆子出门什么都不带,也不向自己做任何说明,只提走了一只木箱,必定是长安要发生重大变故了。瞧那两名带刀侍卫的神色,只怕将来李世民一旦败场,定然也不会放过呆子的,这可如何是好?长安乃是呆子的凶地,上一次就几乎命丧于此,如今这一次,看势头更是凶险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呆在她身边……

    第二日,房夫人经过丽正楼时,瞧见子衣从里面出来,后面紧跟着两名陌生的精悍侍卫,说是要去长安,心下甚觉疑惑,难道长安有变么?待回到家里,接到夫君房玄龄的密信,言说长安危急,要自己带着儿女立刻躲到江南去,走得越远越好。房夫人立时生了怒气,只道自己岂是贪生怕死之辈?夫妻当福祸与共,遂当即去找君然商议,决定将子女留在潇府托卓夫人照看,自己则带着管家大头,随君然一起奔赴长安。

    两家准备齐当后,君然带上了另一只木箱,与房夫人、方华、张霞同乘那辆张道一特制的马车,由大头架车,匆匆赶往长安,留下大胖姐和二胖姐帮助照看潇府安危,一旦有事,即刻带着卓夫人和房夫人子女先行逃往江南去避难。

    忽然,院门开了,一个年约二十六七的儒雅文人出来,忽地瞧见面前一堆陌生人,怔了怔:“夫人?”

    房婆婆也愣了愣,立时笑道:“夫君,我们进去再说,进去再说。”

    房玄龄早已变了脸色,自己被赶出秦王府后无处落脚,只得暂住在这老旧的老宅里,乃是过世的舅舅留下的,哪里料到,夫人竟然也跑来这里了!不是要她去逃命么!遂怒道:“你……你!”

    突听一个声音道:“恩人!可找到你了,原来你果然在长安!常何,快来拜见恩人!”只见一个少妇抱着婴儿,扯着旁边的年轻人喜滋滋地奔过来。

    君然怔了怔,方才想起那少妇是自己上次来长安路上碰到的,当时她的孩子发高烧,天又大雨,自己带着方华路过,便为那婴儿退了烧的。如今事隔半年,不想竟在这里重逢,遂欢喜道:“常夫人,近日可好?”

    房玄龄轻轻念了一遍:“常何?”却是已被夫人揪住了耳朵悄声道:“眼睛闪什么光哩?还不请人进去么?”

    常何带着夫人,齐齐向君然行了大礼:“多谢卓大哥搭救小儿性命之恩,常何无以为报,日后但有用得着的地方,常某一定誓死以赴!”

    君然忙扶起他夫妻二人,难为情地道:“常先生言重了,君……在下只是举手之劳,何敢受此大礼!”

    常夫人扯了丈夫,埋怨道:“你怎么这等粗鲁?没看出恩人是个女儿家么?怎的如此说话?”

    常何愣了愣,摸着后脑勺瞧了瞧君然,不相信地摇了摇头,常夫人笑道:“果真是个莽夫!那时大雨阻了山路,我可是和恩人呆了好几天,要是连男女都不知道,那我岂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么?你再看看,哪里有男子这般儒雅的?”

    君然羞赧地笑道:“在下这身装扮,也只可装装样子唬唬人罢了……”忽听门外有人高声道:“请问,这里有人吗?”那熟悉的声音是如此亲切,纵是离开片刻也会惹起相思的浓愁,如今猛然听到,君然的心,刹那间漏跳了一拍。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梦浮华录(GL)》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梦浮华录(GL)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