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陆 平民总统(1)

正文 陆 平民总统(1)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在革命党和受到海外进步思想洗礼的国民心中,他仍然是最具有号召力的精神领袖,其崇高性不下于总统。

    当时,孙中山先生出行,欲睹其风采者人山人海,他总是温和微笑以对,高举帽子挥手,温文尔雅的风度,端正严肃的气质,使人望而生敬。先生由布衣至总统,尤其理解贫寒的人、下层的人,他一生追求*,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早日在中华大地上播下民~主制度,宁愿舍弃最高权位,这种不计较个人功利、只求公利的精神,是古今中外最高道德的领袖风范。

    先生虽久在海外,受西方文化浸养,但从未忘记本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重视道德胜过功利,仅凭此种操守,他在人格上就要高于长期戎马沙场、在政界钻营的袁世凯。

    在日常生活中,先生也一直极为勤俭节省,住宅简陋,餐不过几毛,所省下的钱也都用来读书,自称一日不读书,便一日不能生活,与早期康党污蔑他“目不识丁”,截然迥异。

    放弃了做大总统的孙中山,接下来最热衷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巡游各省,考察民生,以革命领袖的身份,接见各行各界民众,到处题词,足迹从南到北,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有学养又宽容的风度,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欢迎;第二件事,是演讲,先生有一流的演讲口才,到处宣传他的三民~主义和民生大计,意在使中国成为自力更生、民~主富强的国家;第三件事,要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并且规划中国未来的前景。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他尤其看重铁路建设,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命脉。

    先生对人宽怀,也有胆识,出行时不搞戒~严,这在古今中外的领袖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梁启超贬孙先生为“远距离革命家”,即便今日看来,也不过是革命形势所迫,并非是他胆小怕事,且孙中山所擅长的,在于从革命到建国的战略指导,而不是领导指挥军兵。在当时的中国,不乏能征善战的武夫和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但有领袖风范兼能坚持以民~主方案建国的人才却罕有,这才堪称大器之才。而且,孙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直接领导战场上的革命,但他以三民~主义号召党人,提升了革命党进一步成为全国性执政党的素质。

    1912年4月10日,他到达辛亥革命首义的地点武昌,登上黄鹤楼发表演讲:“去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才造成今天的中华~民国,我得以归国……”并表达个人愿望:“要同心协力,以最大的热心和毅力,把*建设成第一等民国,使世界公认我国国民为世界第一等国民,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仅凭这种意愿,孙先生无愧于临时大总统的名誉。这是在中国近百年受辱之后,孙中山想要复兴这个伟大国家最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这是最高的国民精神,最大的爱国热情,无与伦比。他在全国各地的巡行演讲中,反复强调自己的理想是“使大多人享大幸福”,这种渴求富国强民的愿望,是中华精神之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三位政治领袖,依次喊出这个口号:孙中山、**和*。相比较,孙先生是引进西方民~主政治的典范,**是确保中国完全自治的典范,*是重视经济建设的典范,他们共同为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强的、日渐*的现代化国家,作下不朽贡献,尽管给后人留下诸多是非评价,但中国的历史本来相当复杂,无论功过,又岂是一人之得失。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