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肆 [辛亥]风云(2)

正文 肆 [辛亥]风云(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真实的孙中山的处境到底是怎样的呢?据他的老师康德黎描述,“他曾是一个被弃者,远离家园,时而避于甲国,时而避于乙国,全世界似乎没有他立足地……因为在任何国家,他得不着安定,虽至天涯海角。将二十年间,他无时不感到一种残酷、死亡迫在眉睫。”

    这就是大革命前的孙中山。

    辛亥革命来临前,他不是站在自己的国土上,而是四处奔走在海外,或攒筹军饷,和国内革命形势里应外合,或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的书籍,为革命后的建国方略未雨绸缪。即便如此,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以及旅途的艰险,从来没一刻停止过。他也曾失败得一塌涂地,也曾为举世所弃,却仍不失志气。意志力正是他扭转穷途的最重要的精神因素之一。

    尽管困难重重,孙中山仍大事为重,想要趁清廷空虚,紧密筹划更大的起义。他痛定思痛之后,反思以往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缺乏计划,以致临阵胆怯,不战自败。于是,他和党内人士重新谋划了之后,于1910年末,设计了革命路线,首攻广州,由黄兴率一军经湖南至湖北(武昌起义发生地),赵声率一军经江西进南京,此次集中各省革命党之精英,务求和清廷最后一搏。

    不料关键时刻,孙中山再度被清廷驱逐,此时连大清附近的南洋境内也不能容身,不得不远赴欧美。

    国内革命形势汹涌,起伏难挡,尤其是到了1911年,宣统三年,计划举行的广州起义,推迟几日后,终于在4月27日暗中进行,由黄兴率领打响了第一炮。当时,革命军高呼着“我等皆汉人,当同心协力,恢复汉土”,和清军开战,林觉民等志愿者甘为敢死士,冲锋陷阵,誓死沙场,其后被俘,也绝不投降,最后壮烈牺牲。史称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

    之后,孙中山得知黄兴等脱难,便安慰称天下事尚可为,同志们不要气馁,又在战略上指挥革命军,务必占得一立足之地,使天下望风而向。

    这时,孙中山确实扮演着远距离革命家的角色,不像黄兴亲自督战指挥,但也是情非得已,他早已是清政府的眼中钉,若在国内半刻,一旦被发现,就会成为阶下囚,他的处境,较之其他革命党人更为艰险。而黄兴是将帅式的人才,自然不宜离开战场。孙中山和黄兴在当时并称“孙黄”,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互为呼应,一个是理想主义领袖,有大志向,不计小败,一个是实干军人,三军统帅,彼此缺一不可,形成互补关系。

    恰巧这年5月,因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后,拒不偿还川民筹集的铁路股金,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影响被及全省,也波及到湖北、湖南等地,无疑助长了革命军的势力,使清政府腹背受牵制。

    当时在湖北武汉的革命党人孙葆仁,听说广州起义后积极响应,为了扩大革命队伍,取得信任,就改名叫孙武,自称是孙文之弟,借孙中山的大名,招纳了不少新军入党,并担任同盟会的分支共进会及文学社等的主席,筹划于八月初五中秋节(10月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这年,正好是农历辛亥年。

    一切一触即发,就等着那个胜利时刻的来临!但谁知道,这一刻什么时候来呢。

    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时而思虑起义的持久作战方略,时而憧憬革命胜利后建立新的民国,时而想着世界大势……在上帝赐予的那一线光明到来之前,是多么漫长、黑暗和惊险,但又迅雷不及掩耳,这是他人生最漫长的一次等待,从他第一次想要驱除鞑虏时,他就为这个理想而发奋读书,奔走流亡,看着那么多人尸骨未寒,又添上新的战死之士,对于他,却只能在承受悲痛之余,亦不放弃目标,再接再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