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壹 少年壮[志](2)

正文 壹 少年壮[志](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和别的孩子一样,虽然出身于农民之家,他还是被父母兄长送往了乡塾读书,这是田地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法。只有读书,才能考科举,进入官场。不过家贫的他,直到9岁才入学,但聪慧过人,老师教他们《大学》,念道:“在明明德……”这位农民子弟就站起来,不懂地问:“这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先生只要我们背诵,却不讲解……”

    老师不满:“你反对圣贤之教吗?”

    “不是,我只是不明白,我们到学堂来,难道不是为了懂得学问吗?先生为什么不启发讲解呢?”较之一般孩子,他这种态度显然早熟甚至强势很多。

    老师只好据传统解释,“这是经文训示,微言大义……”

    对于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孙中山后来有清醒理性的认识:“中国政体已久,士人束发受书后,所诵习者,不外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然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从之义者,则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

    但是在当时,他就能以学为己用为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和他异于一般人的宏大志向有关,其志是在强国,强大自身,而不甘心做庸愚停滞的教化下的木偶。

    1878年,得兄长孙眉相助,拖着辫子的少年孙中山去太平洋岛上的檀香山就读,这年,他13岁,漂洋过海时,“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先是对西方自然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代表了现代文明的“西学”的仰慕。果然,五年后回来乡里,见识大不同于以前:

    一是对政府不满,认为清政府对于贫民不管不顾,不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什么政府呢!这是典型的西式民~主思维。于是当时仅17岁的他,就参与到家乡教育、修路、选种、改良水利等的建设中,成为乡里最年轻的长老,打算通过一村之建设发展到全国。这无疑是政治家的眼光。

    二是民族情绪较之从前,不仅仅只有激情,更带着知识理性的色彩。他曾拿着印有满洲字的铜币问伙伴们,“中国的元首是谁?”伙伴回答:“是天子……”“天子不是中国人,你们看铜钱上的字,不是中国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之后,他还要将辫子剪了,将反清付诸实践,被哥哥孙眉强行阻止,才不了了之。

    三是对村中的迷信风气很不满,他见百姓去庙里祈拜,就当众将玄天神像的中指折断,嘲讽地说,“你们看,我折断了它的手指,它还是笑,这样的木偶,能保佑乡民吗?”这是从思想上,看清民之不富强的根源,在于智力未开化。

    但这种以略偏激的手段抗议乡俗的方式,招到了村民的指责,其父不堪舆论,就将他送往香港读书。少年聪慧的他,在香港基督教所办学校拔萃书室读书时,成绩优异,在学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1883年底,他和同学陆皓东,经美国传教士行洗礼,一起加入了基督教。他所崇拜的洪秀全,也曾对基督教的上帝观发生兴趣,自命是天父下凡,这就走向了宗教迷信,和他成为基督徒不一样。一个是邪~教式的自命不凡,蛊惑人心,政教不分,一个是受基督教平等博爱的观念的影响,尊崇自由平等的文明观念,根基不一样,各自基于西方思想影响下,追求的理想政治也不一样。由此,区分了二人在中国创造政治生命的不同发展轨迹。

    在香港读书时,孙中山对西方政体、19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君权和人民的斗争、科学进步等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从17岁开始起,这个少年心中,就藏着非凡的志向,学欧美而意图改造中国,故而后来常称,香港是他革命思想的发源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