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柒 谁知明月照沟渠(2)

正文 柒 谁知明月照沟渠(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这还只是私人领域,如自身皮肤流脓的小伤。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对革命党人软硬兼施,之后又倒行逆施,意欲称帝,本来被推翻的封建帝制,又有复辟的迹象,江山耸动……这才是,国家民族再度流脓的大伤。

    这年,十月十日,曼殊闻说武昌起义成功后,正在东南亚的爪哇任教并开始撰写《断鸿零雁记》的他,不顾上课还未结束,就立刻兴冲冲地典衣卖书,凑足盘缠,要回国来。可见,革命的热情时时刻刻缠绕他,为国效力,建设新兴自由的大同社会,才是他更重要的理想。

    但在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并多次起草革命政府宪法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当年七月,曼殊就以宗教界僧侣而非革命党人的名义,发表文章《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痛斥袁的暴行:

    “自民国创造,独夫袁氏作孽作恶,迄今忆念,擅操屠刀,杀人如草……诸生平等,杀人者抵!……普国以内,同起伐罪之师。讷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

    一个和尚,痛斥暴行,本没什么,然,他伸张大义,称“宗祀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即便世外的僧人,也不能免俗,这就是革命和尚的本色!他的这种胆气,被时人击节称道!

    九月,袁军攻破南京,令共和派的“二次革命”又失败,曼殊郁愤之下,又投身到花柳歌伎的世界,以沉迷声色麻痹自己,逃避国事苦恨、正义不申的愁烦。

    这也是他一贯的做法,国家形势危急时,就义勇果敢地参与到革命活动中,而一旦革命陷入低靡,他又与女人为伍,在烟花歌伶女子那里,听曲写诗绘画,舒缓内心的伤痛……他这个脆弱的人,是凭一己之性情,凭游侠的浪漫主义精神,凭爱国之热心,参与到政事中,而不同于举起枪杆的革命政治家,也无心于权势纷争。

    到了1916年,“独夫”袁世凯竟公然称帝,让死灰复燃,自当更令他心境黯然,此时,他曾多次单独去拜访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袁世凯这个人,过去本来就是满清大官,革命成功后素有暴行,阻挠*,他称帝,岂不是像满清苟延残喘,僵尸复活一样。此时的曼殊对于革命,既抱着希望,又难免有幻灭之感,抑郁难平。

    所以,“我本将心问明月(革命的前景),谁知明月照沟渠(胜利的果实旁落)”,也成为他对革命起义成功之后的情形,多少有些失望的心理的一种解释。

    原本参与革命,建设民~主共和社会,就不是轻松的征途,更何况,他又是个性格复杂,经不起受伤的人!一个胸怀理想,却又性情化,既激昂又忧郁的人!

    ――――――――――――

    作者插话:近来,为袁世凯翻案风~流行,自以为公允,然作者以为,判断一个政治人物的性质,主要是依据当时重要人士的眼光,倘若爱国的人,都指责某个人是卖国贼,那他在别的情况下偶尔说了一些道貌岸然不卖国的话,不能代表他的主流的性质。历史没有公正可言,只有那个时代的民心所向,最能告诉后人,他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他们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我们貌似客观的眼光,有时无视那个时代的人的激情和理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