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贰 南海康君是吾师(2)

贰 南海康君是吾师(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1895年甲午战争失利,李鸿章代表大清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泱泱中华向弹丸小国日本割地赔款,这是当时最刺激知识分子的大事,用梁启超的话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使也!”

    就在这年,康有为连夜奋笔疾书,让弟子梁启超等誊抄,组织并引领当时各省进京参加考试的千余名举子,一同去都察院,欲向光绪帝进呈万言书……其上书内容,无非是希望皇帝能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变法图强。这次请愿以高呼“法不变,国必亡”,成功地打动了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代指举子),正是此次,使康有为声名大震!

    不过,光绪帝并非能大刀阔斧改革的明治天皇,而只是个拥有徒有虚名的皇权,近似傀儡的纸皇帝。在1898年施行新政开始没多久,他身后的慈禧,很快便令局势仍朝着守旧翻转。带头的变法人士谭嗣同等遭血刃,死不瞑目,康有为、梁启超听到风声不对,迅即逃到了海外。戊戌变法,仅持续了百余日(103天),就淹没在历史中。

    变法失败了,根因恐怕在于,在中国,自上而下的皇权,维护的是尸居权位者的利益,其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家权”,即某一姓氏之家,或家长势力的权益,而远远不是集体民众的权益,也不是国家社会的利益,这,就是中国式君权的本质。

    所以,中国没法走通改良的路。中国人的政治不喜欢对外,而多呈现为一派和另一派的内在斗争。自宋高宗以降,再从慈禧到蒋介石,一概如是,对内狠,对外软,这种政治状况奠定了民国社会的特征。

    百日维新后,时局一片风声鹤唳,李叔同也未能幸免,因私刻印,以及平时论说时政,支持维新变革,被人举报是康党,祸牵自身,陷入险境,使得他对时局的热情随之进入低潮,于1898年下半年秋,为避乱,奉母迁居于上海,搬离了京津政治中心。

    晚清的上海,华洋杂处,是新老贵族都热衷的地方。这里有的是江南江北的文人墨客,有的是陪着名士们吟诗作画的美娇娘交际花,有的是读过圣贤书,打扮新潮,又会嘎嘎几句外语的假洋鬼子,亲昵地称女人为“蜜丝”…… 销~魂的海派文化。由此,叔同开始亲近非政治化,而更注重生活享乐的海派风气,混进了上海文人圈。顺便,也带着北方文化的朴直庄重,和南方文化的精侩风~流融合。

    而八股,在1901年,也终被清政府废除,此前后,叔同仍汲汲于功名,多次参加科考。莫非,年轻时候的他,还是很想做个光耀门楣的好儿子,依循父亲的路,或在他不善于经商,无力继承父亲的事业的情况下,把考试当一个出路,又或是自恃才华,希望通过科场,进入政治领域,满足传统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从叔同一生的行径来看,不同于俗流,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凡做一事,必做彻底,不留余地的个性吧。

    _____________

    对于公车上书史实详见《与世界相遇》n/book/index_l

    本书只分析才子性情,不拘泥陷于史料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