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最后一株狗尾草 第22章 我想上学

第22章 我想上学

目录:最后一株狗尾草| 作者:阿磊Alei| 类别:玄幻奇幻

    我想上学

    秋风而至,已是阴历的八月份,沟里的酸枣也已经红透了。

    祈桓和小伙伴们背着空书包,大清早踏着露水来到了西沟,下了沟路。他们挑拣结得最稠密的荆棘,一人一棵,摘着吃着,酸枣核留在嘴里含着,大人们说口渴的时候嘴里含一颗枣核便不会再渴了。

    一些老太太也会来摘酸枣,她们倒不是为了吃这个,酸枣核是一种药材,用来卖钱。她们摘来一大堆,在锅里蒸煮后去了皮,把枣核晒干,也可以卖个不错的价钱。这些老太太是拿着大篮子来的,青的白的红的都要,孩子们看在眼里,心里暗骂着,骂她们把青的白的都摘了去,不等它们长红。不一会儿,老太太们的大篮子装满了,青、白、红的一篮子,好像是一篮子的各色的琉璃珠。她们咧着身子,胳膊挽挎着篮子离开了。

    孩子们开始漫骂起来,说她们连青的白的都不放过,过几天肯定连个青子儿也都见不到!

    此时的菊花也初开,妇女们摘来菊花做成茶叶,顺便摘一些大红酸枣,带给自己的孩子们。

    日头毒辣辣的,人们的影子越来越短,孩子们的书包也都装满了。他们这时会不约而同的走到沟底的泉眼处,找来桐树叶子,吸着细细的水流,再洗一把脸,嘴里再含着个酸枣核,说着笑着玩着水,也看看岩洞里的螃蟹。这泉眼也总是每一次来西沟的最后一站,等伙伴们都喝足了水也就意味着要离开了。孩子们爬上沟路,一路上吐着酸枣核,夸奖着自己酸甜的大酸枣。

    刚进入秋天,风还是暖暖的。

    祈桓家里的两棵椿树落叶较早,风吹落了一地的树叶,整个院落显得凉凉的,像是已经入了深秋。夜里的萤火虫也少了,渐渐地消失了,也听不到了孩子们拍着手叫喊着:“萤火虫,到俺家。俺家有个大西瓜,管你吃,管你拿……”孩子们晚上不是在家看电视便是一群人疯跑着惹事,玩星星过街。

    农人们耕了地,播种上了麦子,已经露出了苗头。又收回了红薯,在红薯地里播种上油菜或小麦。红薯大部分切成了红薯片,一小部分藏到了红薯窖里,吃的时候下到窖里系上一篮子。孩子们最喜欢吃红薯,整个冬天也都是吃的这东西。红薯还可以磨成粉,做成细粉条,炒菜、煮面都可以下锅,是红薯中的营养所在。红薯片切过之后,分散在麦子地里,白白的一片盖住了刚钻出土的麦子,整个平原、整个坡都是的。农人们只等着毒辣的日头晒上两天,红薯片便可以收回家里藏起来了。只怕这个时候来一场雨,农人们都祈祷着,盼着好天气。

    收红薯片的场面是壮阔的,架子车和拖拉机停在地边上,到处都是,家家户户、大人娃子都提着大篮子小篮子,弯着腰,一片又一片的捡着白色的红薯片,说笑着。整个平原、整个坡也都是这弯着腰的人们。

    庄稼地从白茫茫的一片渐渐地褪去了颜色,远远望去,远处是一片土黄色,麦子是刚钻出苗头的,只有近处渐渐地从那白变成了浅绿色。而这画面的褪变,自然又清新,有时也是伴着夕阳的微红的,也不知道有哪位画家能够画得出这样微妙神奇的画卷,记录下这样的场面。

    等到地里的活干完了,汉子们也都离开了家,重新回到建筑工地,只等着年的到来。

    此时的酸枣也多已落尽了,仍然挂在枝头的酸枣是熟过了的,软软的,没有了味道,孩子们也就很少再到沟里去了,没了吸引力。

    李富伟这个时候没有出门干建筑队,也没有做他的小生意,倒是在家信奉起了耶稣,以前天天烧香拜佛,现在改拜起了耶稣。这是因为他的老婆乔绘在几个月前得了病,瘫软在床上,再下不了床,有时还呼呼的大声喘着气,显然是因为极其的难受。

    山酒子的人们都知道乔绘得了坏病,时间怕是已经不会久了,李富伟到处求医,没有用;听说哪个村子家里住了一位很灵验的神仙,他便会去求神,但也是没有用;各个地方的庙宇也都拜了几遍,烧香烧纸钱也不管用。最近听人说耶稣济世救民,信奉的人还鬼鬼祟祟的给他讲一些事例,说什么哪个村子老汉得了什么样的重病,怎么求医都不成,最后儿女信奉了耶稣,只是每周去开一次礼拜,老汉的病很快就好了……那人说的头头是道,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还有名有姓,李富伟便信了,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上了十字架。

    现在,耶稣成了他们家的救星,李富伟每个礼拜天都会到营平的教堂里听教,学习赞颂耶稣的歌,听一些讲道。

    李富伟也是心里念叨着做好人,不做亏心事,消灾除病,他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到了耶稣真神的身上。

    麦玲今年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在母亲还未生病的时候,她的早自习有母亲应记着,每天早上把她叫醒。现在,她只能靠自己,每天早上自己琢磨着时间起床,有时候也是靠着祈利喊叫的。

    放学回到家,麦玲也总照顾着母亲,洗衣服做家务,有时还得自己做饭,父亲总是忙着他的耶稣的。

    麦玲个子很高,白白大大的脸蛋,长长的头发扎起了辫子,家里就这么一个女儿,但再也不能被娇惯着了,她已经很懂事了,什么活都能做,蒸出的馒头更是白白软软的,很是喜人。

    这个夏天,麦玲的舅舅从远处带回一个9岁大的男孩儿,满口蛮蛮的话语。富伟给他起了名字,叫李小刚,还要他叫爸爸,给瘫软在床上的乔绘叫妈妈,给麦玲叫姐姐。从此,小刚每次也都是笑着、幸福的、蛮蛮的叫着自己的亲人,乐得像一朵花儿,绽放着花骨朵。麦玲还会在空闲的时候教小刚念书写字,小刚也最爱他的这个姐姐。

    时间长了,小刚跟这一家子的三口人都熟悉了,每天都是笑,眯起他那小眼睛,还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运动,像是在炫耀自己。

    这一天,祈桓起床洗过脸,刚吃过饭,母亲催促着他上学,他倒是懒坐着,不动弹。这时,李富伟带着小刚进了广原家的门,小刚还背着个小书包。原来,李富伟想让祈桓带着小刚一块儿上学,祈桓便答应了。

    祈桓背着书包,小刚跟在他的后面,没有话语。走了一阵子,小刚赶上来和祈桓并肩走着,祈桓才细致的注意到,小刚要比他高半头,头发发黄,脸白白长长的,是深陷着的瓜子脸,眼睛很小,带着胆怯,左脸眼角附近还有着明显的疤痕,而最突出的是他那双手,要比祈桓的大得多,也粗糙得多。

    祈桓又注意到了那个书包,破旧的,是乔绘娘做的,麦玲也曾经背着它度过小学的时光。书包里面只装有一支铅笔,一个算术本,露出个头。小刚开了口:“我没上过学,我想上学。”祈桓又细细的看了他一眼,有些惊讶,也难免有些同情。

    从此,祈桓每次上学都会和小刚一起,放学也相跟着回家,也因此渐渐地疏远了方志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最后一株狗尾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最后一株狗尾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