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人生大于著书

正文 人生大于著书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我们都知道现在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虽然文学早已失去轰动效应,但是它毕竟是一条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路径,所以写作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生梦想。虽然大成者不多,但小成者颇众,“积小成于大成”对于每一位喜欢写作的人来说这是真理,于是他们的恶梦从此开始。

    奥地利有位小说家叫卡夫卡,他从20多岁开始写作,写了二十多年后去逝,主要作品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完全是生前有小成无大成的典型代表,他死时托朋友把作品烧掉,但朋友没烧帮他发表了作品,结果人们才“发现”原来卡夫卡是位天才小说家,他的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后来这种别开生面的写法被公认为二十世纪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如果他的朋友把作品付之一炬,那么世界就少了这样一位先驱者,事实上多一位或少一位都无所畏。反过来想,如果他活着,他的作品肯定难受追捧,并不是他没有争取,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只是在纪录凄惨痛苦的一生的内心经历,他是想通过作品改变人生,但他的文学之路是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的,如果不是绝望他不会让朋友烧毁那些作品。死后当个先驱有什么用?人生才是真实的。

    在我国有许多十分有成就的作家、哲学家死后没有留下作品,比如说,战国时与庄子齐名的哲学家惠施,他以辨论在当时相当有名,庄子都怕他,他的言论只有庄子的著作中提到,如果惠施能留下作品一定是我国最早的逻辑学家,他死后庄子很悲伤,可见庄子本人对他的尊重。当时还有一些名人,比如思想家公孙龙、诡辨家邓析等等都没有多少作品留下来,只是在当时他人的著作中提到,可见其影响之大,邓析很死得很惨,他是郑国的大夫,与相国子产辨论,子产辩不过他,子产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这就是因言得祸,事实上,世界历史上因言得祸的文人要数中国最多也死得最冤,最近的事件就是“胡风案”死了多少人?可能没人统计过,时受打击文人自杀被杀的有多少也没人统计过都是著书立说惹得祸。再往上是清朝,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每有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归纳起来文人著述,说真话的死得多,说假话的反而会步步高升。

    文人也有明智者,挣不到名利,退而求人生,只求好好生存下去,他们一方面放弃对世界观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又追求个人精神生活,他们有思想好动笔又怕因文获罪,所写作品只好与清风明月松竹梅菊等为思想寄予了。一个人失去了真正的精神追求,那么他无论怎样写都无法获得人生的丰满感,写多少书都有一种无力与苍白感,特别是在得不到高价值的认可之后,他们的失意可想而知。当然有些人善于投机向权贵靠拢替人家说话,他们的作品当然经不起公众的考验,不能说他们就是卑微之人,因为他们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也是真正的人,他们怎能不知道自己是违心地活着呢?

    人生是灵与肉的和谐过程,但也是一个相对过程,面对现实生活你就得不断地重塑和改造自己,以求达到一定的平衡,一些人为了达到表面的虚名,不顾自身的发展不断地著书出书,只是为了名利,他顾不了书的质量,只我感觉好就行了,其作品的脆弱不言而喻,这是浮躁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不能说他们的生存实践就毫无意义,只不过这是人家的生活方式之一,谁能够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成名呢?人无完人,世间的诱惑谁不动心呢?

    但是写作总是有界限的,人们对于幸福、爱情、真诚、成功等的讨论再多也是在界限之内的,哪怕是你鬼话连篇。但是对于正义、自由、价值等问题的讨论就有所不同,尽管它们也是人性的东西,但是有界限的超越界限你就带有一定的责任,社会总带着层次,你透明可以,神圣化不行;你纯洁可以,分裂化不行;你领悟可以,变态不行;你荒诞可以,激进不行;你悲观可以,虚无不行;你感染可以,放纵不行,你启迪可以,鼓动不行等等。写作大多数时候是功利化的东西,一方面它带给人精神世界的享受,另一方面它也带着人性中精神的挑战需求,也许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带着双面性。作品不是激情的产物就是闲情的产物,无论哪一种产物都是你的人生标点,但人生的价值永远没有可靠的参照物,就像人生的意义没有可靠的坐标一样,你写什么都可以,但我觉得,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以把著书看作比生命同样重要。曹雪芹可以那样做,《红楼梦》是他生命的体验,他为了让他的感悟留给世人作参考,费尽心血,他的后半辈子靠着这种精神支撑着生命,这是他的活法。他生活穷困潦倒但是一个精神富有者,这应该是他灵与肉的平衡方式。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