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战场上的君子

正文 战场上的君子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齐桓公死后,几个儿子争王位,公子昭逃到宋国,宋襄公联合其它几国帮助公子昭成功夺得王位,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宋国本来是小国,没有什么号召力,就因此事宋襄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当时中原已经没有霸主,宋襄公觉得自己也可以像齐桓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其时,宋襄公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出名不是治国有方,而是行仁政,全国上下讲仁义,“礼义”第一,事实上,仁义讲过头对治国无益的,因为那只是一种道理而真正面对一些事情就不管用。

    一天宋襄公请中原各国君王到宋国会盟,那意思很明显他想当盟主,其实,除了齐国、楚国二个大国外,其它的都是小国,宋襄公仗着自己帮助齐国君复国,以为有齐撑腰便可顺利当盟主,可是大会期间,楚成王不同意,他觉得自己应该当盟主,而且早就预谋,两人争执不下,楚成王就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把宋襄公给绑架了,并且押回楚国,后来其他国家求情,并答应请楚成王当盟主,才把宋襄公放回国。

    宋襄公霸主没当成,反而让羞辱一番,于是他想出口闷气,大会上郑国国君帮楚成王说话,并且侮辱过他,于是他决定攻打郑国。郑当然要向楚国求救。楚国直接出兵攻打宋国,两军在泓水相随,宋在北,楚在南,楚准备渡河攻打并且派人下战书――来日交战。宋一位大臣说,楚是大国兵多将广,宋不是对手,不如许诺不打郑国退兵,两下相安无事。宋襄公说,楚大国却不讲仁义,我们讲仁义,当年武王三千人胜商纣十万大兵,不就是因为讲仁义吗?

    第二天,双方排开人马,楚军开始渡河,大臣谏道,趁他们半渡而击。宋襄公不许,指着旗帜上的“仁义”两字,大骂谏臣。楚军过河,阵型没摆好,大臣又谏,趁乱而击。宋襄公说,这样不公平,会让人笑话这不是平等竞争。两厢对阵,战鼓一起,楚军如洪水猛兽般涌来,宋军抵挡不住,慌乱之中宋襄公中箭,逃回国不久便亡。

    很显然,宋襄公是一个有野心没有能力的人,谁没有称王称霸,功成名就,财源茂盛的想法呢?想法人人都有,可是怎样做不是人人都会的。更何况明明是在战场上,攻城略地,杀人都捣蒜的时候,宋襄公还讲仁义,不愿乘人之危,那么自己就成了地下君子。

    和平年代,我们讲仁义,重礼节。斗志斗勇之时,仁义道德只能成为一种托辞,而战场上,仁义就是一种多余的礼教。现在人们都知道,商场如战场,情场如战场。就是因为在商场上以“重信誉”的名义不讲信誉的人才能发财,在情场上以爱的名义为幌子内心里无情无义的人就不会受伤害。这就是宋襄公仁义的名声天下皆知,而他却很快死在刀剑之下的原因。

    讲仁义是好事,众人皆知,然而宋襄公死了,天下人都笑话他愚昧,只有笔直的史官把他写成了仁义之君,《左传》中把他并称于“春秋五霸”之中,可是谁都看得出,他的仁义并没有做出多少让天下人信服的事,这就像现在许多眼高手低的人一样,每日空谈凌云壮志,却不去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一个人如果只会坐等他辉煌的时候,那只能是在梦中实现了。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