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自取其辱的周桓王

正文 自取其辱的周桓王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春秋早期,郑庄公先是辅佐周平王,《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故事尽人皆知,庄公打过几次胜仗后,越来越傲,后来辅佐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桓王觉得指挥不动他,就想解除他的卿士职务,委婉地提出希望庄公回到自己的封地。

    庄公很生气,对桓王十分不满,之后就再也不朝拜桓王,并且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伐宋。当然桓王对郑庄公以自己的名誉*宋国很生气,他下令免了庄公的卿士职位,庄公也生气声明不再向周纳贡。桓王更生气,亲自率领蔡、卫、陈三**队*郑国,还准备了长长的檄文想痛斥庄公一顿,可是阵式摆好庄公怎么也不露面,怎么挑衅,庄公也不出战,后来庄公看三国的军队开始涣散,命令击鼓冲锋,一下子把周军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周桓王还被郑国一位将军射中了左肩,正要被活抓,庄公收兵。

    晚上时,庄公派大臣带着许多礼物,到周桓王的兵营请罪,看到战胜的一方向自己请罪,桓王也觉得自己多少保住了一些面子,就宽容了庄公,各自收兵。事实上,桓王发动的这场战争极其错误,没有取胜的把握,贸然出兵,凭自己是周朝的天子尊严来威胁庄公,结果一败涂地不说,从此以后周王室名誉扫地,再也无法号令其它诸侯。

    这场战争过后,周天子名存实亡,国土面积越来越小,差不多相当于当时的一个小国家,周的礼制等级本来非常的严格,到此再也不能约束各诸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自取其辱的事件。桓王完全可以通过外交谋略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是当有人向他的权威挑战之时,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的情况下就应战,不但失败而且使周王威信扫地再也不能驾驭各国。

    这就像某些领导向百姓叫板一样,小则尊严不保,大则失掉官帽。小不忍乱大谋,这对于某些小小不言的官员更是至理名言。当年庄公对于心怀不轨的弟弟段,就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积蓄力量,最后一举歼灭。不是他受得了母亲与弟弟的的窝囊气,而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轻易暴露自己,到最后,于情于理于势他都占优,胜利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生活中,有的人忍不下一时之气,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结果给对手可趁之机,满盘皆输。有的人,明明占理,却得理不让人,洋洋得意,步步紧逼,恨不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往往是让对手破釜沉舟,反戈一击,得理又得势,反败为胜。还有的人,尊严之辱不过夜,大动干戈,后悔莫及。我楼下有一群人天天打扑克,有一天邻居两因为出牌技术吵架,只不过是多挨了几句骂,那位身强力壮的就把那个瘦小一不小心踢折了腿,而且还是粉碎性骨折,后来听说留下了终身残疾,后经法院判决赔人家十多万元。大事往往是小事引出来的,不忍不让谁也没有好结果。

    就是这样的,许多事看上去自己有理,但不会以理服人,反而会变成没理的人。周桓王占理,但以兵戎相见就理亏,庄公自卫获胜,周桓王就成了诸侯眼中的笑柄。没有绝对的把握取胜于人,就不要轻易动怒,这就是明智。有成功的把握,但要考虑到后果,这是庄公给周桓王台阶下的原因,庄公一方面不想让各诸侯国唾骂,另一方面也在各国树立了个好形象,当然同时他也树立了反叛的榜样,不过这对于被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的东周来说已是大势所趋。

    不战屈人之兵,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生活准则。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