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国家度量

正文 国家度量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大夫所杀,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在国外。公子纠所在的鲁国离齐国远,他的老师管仲觉得这对纠很不利,于是带30精兵快马入齐,在半路上追上了回齐的公子小白,两厢答礼后,管仲突然发难,一箭正中小白,只见小白口吐鲜血,眼见是不行了,管仲迅速离开,回告纠,小白已死。

    小白其实没死,而是被管仲射中胸钩,他怕管仲再射,咬舌吐血装死。他的老师鲍叔牙见小白安然无恙,劝他赶快入境登位。而公子纠不慌不忙来到齐国过境后才听说小白已继位,于是又回鲁国。

    后来鲍叔牙设计让鲁国君杀死了公子纠,抓住了管仲,鲁国排人送公子纠的首级及管仲时,鲍叔牙向小白推荐管仲,公子小白怒不可遏,鲍叔牙再三相劝,希望拜管仲为相,并以最高的礼遇迎接管仲归来,后来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择吉日迎管仲,拜相国,齐国大治,最后,小白(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赫赫有名的“五霸”之一。

    纵观整个事件,鲍叔牙与管仲很早就是朋友,所以他知道管仲的才能,这是其一;小白对鲍叔牙特别信任,所以能听良言相劝,这是其二;能够任用管仲小白的度量之大,这是最关键的原因。短时间内,能从仇人到最亲近的人,要有怎样的容人之量呢?平民没有,士大夫没有,一国之君几人能有?但非此举不能成其霸业。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齐桓公度量的人,历史没有多少人,项羽没有,袁绍没有,所以也就难成大业。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位稍有官职的人,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有仇必报,对他稍有不尊之人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还有一些普通职工,对同事一句难听的话,或者是一件不利于他的事,视之为仇人,一辈子与之为敌,相互为难,结怨终身。

    人的一生免不了争斗,但争斗的目标有大有小,有的人争了一辈子还是在小圈子小范围内打转转,有的人争来争去积了一肚子的怨气争来一身的毛病,也有的人目标比较远大,但一有点位置就不知道自己姓啥,拉帮结派整人害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结怨的,人们大多数时候应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很多事以此原则行不通,**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说这句话的,而他发动的“*”,有多少人为真理而争,却被他**致死,后来人们把罪过全归于“四人帮”,完全是出于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神化性崇拜。关于*,**的功过人们已有定论。我想说的是别人“犯”我们的时候,得看我们做的对不对,有没有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否定别人对己的行为,那样终究会自讨苦吃。胡雪岩富可敌国,仗着左宗堂和慈禧撑腰,放高利贷,侵吞公款,全国人震怒,最后,谁也救不了他,只能落个家破人亡,从放牛娃起步,最后回到了一无所有,做了没理的事,怎能让人不犯呢?

    而齐桓公的以德报怨,管仲怎能不鞠躬尽瘁呢?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人的度量决定着他事业的走向,家庭的走向,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度量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争一时之快,必然遗害于后,我私下认为,“*遗害”是“去真留伪”,就像留下*一样,使后来一些从政者,不是忠诚,而是贪图享乐。

    齐桓公当年,国家废除死刑,却有良好的治安,士大夫们恪尽职守,用兵是战无不胜。北大当年蔡元培校长提倡“兼容并包”给各种学术提供用武之地,短短的几年间名震中外。所以我们钦佩齐桓公霸业,不如敬佩他的胸襟。齐国能从贫困到富有强大,离不开他对有才能的仇人管仲的赤诚相待,更离不开他的远见与雄心,总之,他的成功靠得是他有成就大业的度量。引刀成一快,宰了管仲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齐桓公。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