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正文 33、英国骚乱原因的分析――言…

正文 33、英国骚乱原因的分析――言…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第三十一章:海外万家灯火 天下奇闻轶事 之二

    33、英国骚乱原因的分析――言论自 由的底限在哪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殷贝贝

    报道英国骚乱的电视画面上,蒙面的“卫衣党”在与警方周旋和推倒一辆停在路边的面包车的间隙,往往不忘从松垮跨的牛仔裤后袋里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或者往er上传一张照片――他们绝大多数是还未满24岁的年轻人,连接着互联网的手机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每天在社交网站消耗的时间远多过陪伴家人的时间。

    英国全国人口六千一百万,却拥有超过六千两百万台手机和超过三千万的Facebook注册用户。这表明,手机和社交网站在英国年轻人中的普及率非常之高。很多英国报章在分析此次骚乱发生和升级的原因时,都认为这些年轻人驾轻就熟的玩艺儿是这次骚乱的主要“帮凶”。

    究竟这些社交网络工具(包括社交网站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是如何组织和推动后来成为全英范围的骚乱的呢?

    作为整个事件的发端,上周四,有人在Facebook上为当天被伦敦警方枪杀的帮派成员Mark D成立了一个页面(相当于豆瓣上的小组)。该小组在很短时间内便吸引了上万名粉丝。管理员发起了以纪念Mark D为名的“抗议警察暴行”。很快,有近两百人确认参加该。

    原定于上周六晚上9点结束的和平,却在夜色的庇护下突然演变成了伤害无辜的“暴行”。在北伦敦的m(也是Mark D所属帮派的聚集地),有人肆意点燃了一辆双层巴士。

    但大多数英国民众并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骚乱正在酝酿之中。

    次日,伦敦几个较为贫穷的区域出现放火和群袭商店的案例。er(微博的原型)也出现了大量煽动暴力、鼓励犯罪的消息:Sonny写道:“特想去m抢一把。我要一台免费电视,谁不要呢?”nglish Frank甚至直接号召攻击警察:“大家一起来,去m跟条子干一场,我希望今晚能死他一个。”

    在组织更大范围、更为挑衅的骚乱中,黑莓手机(Blackberry)则是杀手锏。该手机提供的黑莓手机短信(BBM)可以说是组织秘密活动的绝佳工具:它可以一对多地即时传送,免费,并且不同于社交网站,它是保密的。在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中,黑莓就因其保密性被恐怖分子用作主要通信工具。

    基本款的黑莓手机在英国并不算昂贵,每月支付15镑(相当于4个麦当劳套餐)的电话费便可获得一台。自周四Mark D被警方击毙以来,几条大意为号召更多人起来复仇的黑莓短信在年轻的帮派成员及其亲朋之间传送。后来,这原先意为“复仇”的短信更多地变成了“趁火打劫”式的怂恿。

    于是,社交网站上像“谁又抢了台电脑”、“原来抢这么容易,谁还买呢”这样的消息,“兄弟”间通过黑莓发送的怂恿和挑衅短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信别人都在这么做,从而铤而走险。在第一辆双层巴士被点燃的48小时内,抢劫、放火等暴行在伦敦等多地疾速蔓延――诸多商业区遭到洗劫,无辜商户和居民的商铺、楼房被烧毁。

    本周一,英国警方公开警告:“使用社交网站煽动暴力”的人可能会被逮捕。同时,警方开始严密监视社交网站,辨认组织、煽动暴力的消息源。

    截至到发稿时,英国警方已经在全国各地逮捕了至少15名因利用社交网站和其他方式组织和鼓励暴行的青少年。其中, 一名18岁的苏格兰青年据称曾经在Facebook上煽动本市群众携带武器前往市中心进行破坏,尽管该青年所在的邓迪市并未发现骚乱迹象,但英国警方的搜捕令已经明明白白画出了一条区别言论自由和煽动犯罪的界限。

    网络文章 仅供参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