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正文 18、我们家族三代人一百年生活…

正文 18、我们家族三代人一百年生活…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18、我们家族三代人一百年生活的历史变迁

    之一:水深火热 饥寒交迫

    2010年10月2日是个周末,按照惯例,我与在美国工作的儿子进行视频通话,我们使用的是免费的软件――Skype,由于双方的电脑质量都很好,由于我们小区的宽带已经使用了光缆,所以电脑上的彩色画面非常清晰,声音质量也很好。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谈话内容之一是本篇文章的题目:

    我们家族三代人一百年生活的历史变迁

    先从我们家族的三代人说起。我父亲出生在1910年,刚好是一百年前。对中国人来说,那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年代。因为著名的“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发了,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对当时我的山东老家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家里地无一陇,只有土屋两间。1976年五一节,我回山东老家去接我奶奶到大连生活,看到这间低矮、破旧的草屋,破旧的程度,我回来向朋友们描述过,如果拍电影要找旧社会穷人住的房子,根本不用再做任何“化妆”。

    土坯砌起来的墙,房顶是一堆毛草,年久没有换过,已经是黑黑的了。房子有两扇窗户,各有一平方米大小,木框上糊着发黄的白纸,还有几处窟窿。门,只是几块木板钉的,上面没有玻璃窗,手指宽的缝隙,可透过几缕光线。进到屋内,右边是一铺土炕,炕前有一土灶,比炕高一点,灶台中间是一小小的碗口大的灶眼。左边是一间屋子,有6平方米大,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1976年,90岁的老奶奶在这灶上烧水做饭,饭也一般不用做了,拿着分到的麦子到村上的服务点换几个馍即可。奶奶的家具是一张小小的饭桌子,一个几块木板搭成的碗架,其余什么也没有。这座房子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唯一财产,父亲小时候就住在这里,随着我爷爷,四处扛活(打工),一天书也没有读过,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

    1926年,16岁的父亲一个人跟随乡亲“闯关东”,从烟台乘船来到大连,路费是借的高利贷。后来我爷爷也来了,爷爷和父亲先是在寺儿沟的红房子住下,在码头上做装卸工,大连人称作“扛豆包”,工人把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掠夺来的玉米、大豆、小豆、高粱、煤、豆饼等,粮食矿产运往日本,又从外地运来石头、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在大连大兴土木。工人们把200斤重的货物,扛在肩上,踏上摇摇晃晃的跳板,登上高高的大船甲板装货。一趟接着一趟,日本工头,手执皮鞭,要中国工人小跑步干活,由于劳累过度、神志恍惚,有的工人竟失足掉到海水里。

    当时的生活也真是饥寒交迫,冬天的大连很冷,气温在零下30多度,爷爷和父亲根本没有棉衣、棉裤穿,只是在单裤里面上缝上几层洋灰袋子的纸,这哪能抵御严寒,爷爷年老体弱,病倒干不了活,只好又回到山东,父亲一个人在大连坚持做下去。

    后来爸爸就在建筑工地当学徒,学瓦匠,就一直做了下去。父亲说,大连火车站的大楼,秋林公司的大楼,他都参与过兴建。而后又把爷爷奶奶从山东接到了大连,住处由寺儿沟贫民窟搬到了石道街贫民窟。当时大连有四大贫民窟,另外两个是香炉礁贫民窟和昆明街小车大院。这些地方是闯关东的山东农民的住处,我们家当时是社会的最下层,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属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穷困潦倒的无产阶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