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正文 16、九十年前的清华旧闻

正文 16、九十年前的清华旧闻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16、九十年前的清华旧闻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当年他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共同创办“新月书店”,在中国,人们喜爱的“莎士比亚文集”也是他翻译的。梁先生1902年生于北京,1987年在台湾病逝。梁先生从1915年进清华学校读书,到1923年毕业赴美,在清华园整整待了八年的时光。

    在离开清华大学40年之后的1962年,梁先生写了《清华八年》一文,回想在清华的八年生活,“感到已有些模糊,如梦如烟。”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详细回忆记叙了在清华园的学习、生活经历。1915年,梁先生14岁,在北京新鲜胡同京师小学毕业,梁先生的父亲接受朋友的劝告,要他投考清华学校。在这里读八年书之后,便要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去美国求学。他的母亲知道后舍不得,竟急得直哭。

    那时候,清华学校的招生是全国各省分配有限的名额,梁先生在直隶省(现河北省)报名。当时直隶省分到五个名额,有三十多人报名,初试选出十人,复试再考,最后确定五人入选。梁先生记得,当时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孝悌为人之本》,这也是当时经常要学生写的作文题目之一。

    那时候,北京的城区面积还很小,清华园在北京西郊外面的海甸(淀),当时还是一小乡镇。从市内坐人力车,经过颐和园,再过圆明园,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清华园。这清华园,原是清朝某个皇亲国戚的私家花园,大门上有“清华园”三个大字。当时园内绿草如茵,干净整洁。“工字厅”、“古月堂”,那时候就有,完全是中式的园林景观和建筑。荷花池,绿波荡漾,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荷塘边有亭,亭内有报时的巨钟,亭的匾额上有“水木清华”四个大字,两旁有对联一副:

    “槛外山光 历春夏秋冬 万千变幻 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 任东南西北 去来澹荡 洵是仙居”

    这副对联,我1996年去北京时,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内的荷塘边和颐和园昆明湖畔的一处门楼上都看到过,当时我觉得对联写的工整对仗,很有味道,我当即抄了下来,带回来与同学和朋友们品味欣赏。2007年5月,我又专程去了清华大学,对清华大学的文物古迹又重新游览了一遍,并一一拍照,其中当然也有这幅我非常感兴趣的对联。

    梁先生读书时的清华学校,分中等科和高等科两部分,各要读四年,两部分是分开的,食宿、教室均不在一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齐聚一堂,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南方来的同学有的头一次看到下雪,十分高兴。学校对新生的管理很严,平日里学生是不准出校门的,星期天,要凭请假的黑木牌才准许离校。

    学生们平时早上7点起床,7点20分吃早饭,每人四碟咸菜,三个馒头。吃早饭还要登记,如果不吃是不行的。宿舍内每人的手巾、脸盆都要写上号码,如果发现谁的脏了学校是要处罚的。学校规定每两星期,学生必须写一封家信,由学校登记后寄出。学生自己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的银行里。原先清华学生的伙食是免费的,1915年开始收半费,后来就全收费了。

    对学生来说,小说等闲书是不准看的,一次梁先生买了一本小说《绿牡丹》,看后被学校老师发现,受到叱责。当时学校的管理是,学生如果犯了较轻微的错误,要到“思过室”静坐几小时,若干次的思过后,记上一小过,三小过记为一大过,三大过则开除学籍。曾有一个同学,因在严寒的冬夜不敢外出如厕,在寝室外方便行事,被斋务主任巡查时发现,被挂牌记过一次。有的人拿了别人的字典或衣物,学校有关部门在学生上课时到寝室搜查,被查处的学生都要受到严重的处分。梁先生认为,这种严格的管理,还是利多弊少。因为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一个人幼小的时候,就应当认识到。

    因为清华学校是留美的预备学校,课程安排与其他学校当然有所不同。上午的课程是:英文,作文,公民(美国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教师全部用英语授课,并且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程是: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等,都一律用国语讲授,且都是中国的教材。上午的教师一部分是美国人,一部分是能讲英语的中国人。下午的教师都是中国的老先生。学校的这种安排,使得英语受到重视,中文被轻视,而且中文老师的薪水特别低。上午的课程都按照美国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查阅老师布置的资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少,师生讨论的多。

    那时候清华学校对体育特别重视,每天上午有15分钟的做操时间,下午有一小时的强迫体育运动,到时候所有的教室、寝室一律要锁门。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身体的健康,也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求学做事的资本,现在的流行语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五•四”运动,清华学校的学生也积极参与。1919年5月初,“五•四”运动开始时,因为清华学校远在北京郊外,过了两三天,才和城里的学生联络上。五月十九日以后,北京学生开始上街演讲,梁先生也随清华学校的大队人马来到前门外的珠市口。讲演的同学情绪激昂,恨无能,恨官吏卖国,这股怨恨,在北京街头如醉如狂的发泄着。

    六月三日、四日,有上千的学生在附近被捕。因为清华学校的队伍最整齐,所以集体被捕,所占的人数也最多。清华学生因继续参加学生运动,引起学校当局的不满,在晚间学生开会时,竟然把电源切断,学生们则点着蜡烛继续开会。学校又请来乡村的农民来学校弹压学生,更引起学生不满,于是爆发了驱逐校长的运动,而且有了后来的“九年清华,三驱校长”的事。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民主运动,热烈、纯洁,梁先生形容为“如击石火,似闪电光”,年轻的学生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表现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好像是蕴藏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命力,一旦获得迸发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五•四”运动后,学生们的武器――学生会,都是有能力的学生担任组织领导,学生们要求学生自治,并且也要过问学校的事,有时也会有罢课。学生们的求知也非常旺盛,对于一切新知,都急不暇择地吸收,扩充眼界,充实腹笥。当时清华虽是用庚子赔款所办,但不是教会学校,并没有什么浓厚的宗教气氛。只有一些外国教师和一些热心的中国人,仍然不忘传教,有“查经班”,“青年会”之类的活动。同时,学校也有一批国粹派,提倡孔教,以为对抗。那时候各种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尤其是“清华文学社”、“清华戏墨社”、“创造社”等。“清华文学社”的刊物《清华周刊》竟有180页之多,而且历久不停,十分少见。

    梁先生与闻一多先生当时同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他们曾一起讨论过要不要去美国的问题。那时候,他们就听说美国是汽车王国,到处都是汽车,因而他们担心去了美国会不会被汽车撞死。闻一多先生先梁先生一年到了美国,在他给梁先生的信中,第一句话便是:“我尚未被汽车撞死!”信写的非常有趣。随后便劝梁先生应当到美国去见见世面。事实上,当时清华没有毕业后拒绝去美国的。到美国去的中国留学生,多数人都学了理工科,少数人学的是文科,不管文理,学成回国后,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年时光转瞬而过,1923年6月17日,在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梁先生代表全班登台致辞,预言若干年后同学们的状况。现在回头看时,没有一句应验,正所谓“世事难料”。 梁先生1923年8月,在凄风苦雨的一天早晨,噙着泪水,拜别父母,起身到上海,在蒲东登上了“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开赴大洋彼岸的美国。送行的清华“创造社”的同学,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的是“乘风破浪”。

    以上是梁先生清华八年的回忆,是90年前的清华旧事,但是今天我们读起来,也仍然觉得颇有新意。那时候,乘船去美国,“乘长风破万里浪”,要半个月的时间。今天的赴美学子,从北京直飞纽约,只要14个小时。2003年,我与妻子赴美探亲、旅行,到达美国时,我写下的一首小诗:

    “万里云海隔不断,一夜飞到美利坚。

    分别三年太久远,团聚新州梦亦般。”

    这是在我儿子赴美国留学的三年之后,我们去探亲的,当时我儿子住在美国纽约附近的新泽西州,当地的华人称新泽西州为新州,所以我们乘坐的飞机也是降落在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速度提高了,地球好像变小了。

    梁先生一代清华学子中,出了许多国家民族的栋梁,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他们成就卓著,使我们无比敬仰。愿今天的清华学子,继承前辈爱国奋斗的光荣传统,再造辉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幸福,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