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澳洲风云1876 正文 第1097章火力差距

正文 第1097章火力差距

目录:澳洲风云1876| 作者:葡萄无牙| 类别:历史军事

    “既然德俄和平条约签署是大概率的事件,帝国远征第二集团军在东线战场上独力难支,必要的时候,可以退回克里米亚地区静候战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李福寿说道。

    他拿起茶杯饮了一口,目光环顾众人,最后落在了陆军元帅莫如峰的身上,开口继续说道;“如峰元帅,这只是我的一已浅见,主要是不想第2集团军承担太大压力,毕竟咱们是去帮忙的而不是打主力,用不着与德军死磕。但具体如何行事,还要看你们陆军参谋总部方面的意见。”

    “启禀陛下,陆军参谋总部综合当前东线战场形势,以及第2集团军司令段祺祥上将的作战计划,依然以固守基辅地区为目标,暂时不考虑撤退至克里米亚半岛。”莫如峰元帅站起身来抱拳施礼,语气坚定的说道;

    “参谋总部做出这样的决定,理由有三;

    第一,第2集团军司令段祺祥上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向来行事慎密,代表第2集团军请战愿望强烈。

    不战而退,将会极大的挫伤第2集团军官兵高昂的士气,并非上策。

    第二,基辅作为整个乌克兰地区和俄国西部工业,经济和交通中心,道路四通八达,位于乌克兰大平原上,非常有利于帝国远征军装甲兵团快速突击,纵深分割穿插,充分发挥战斗力。

    基辅城市防御基础好,防御要塞建造坚固,能够抵御大口径火炮的正面轰击。派遣少部分兵力就可以完成固守,从而腾出手来组织机动兵团,对入侵之敌实施打击。

    第三,第2集团军在驻守基辅期间,收容了大量俄军部队,其官兵编制较为完整,再补充了部分步兵武器和火炮之后,作战能力完全可以信任。

    沙俄军队士兵并非熊包软蛋,受制于后勤供给力量的严重不足,两个人才有一杆老式步枪,一天只能吃一顿黑面包,有时甚至这样的后勤也达不到。

    第2集团军在收容沙俄部队之后,加强了对其后勤供给,虽然不能说吃的多好,但是每天两顿饱饭还是可以供应的,还有少许的香烟和巧克力供应军官。

    在对沙俄军队武器进行补充之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经过审慎评判

    西线战场上的白俄军队较为精锐,虽然大部分都是文盲,战技粗糙,连排协同作战能力差,但这是训练的原因。

    这些白俄士兵身体强壮,作战勇猛,就像骡子一样能够忍受恶劣的待遇和环境,俄军后勤供给不上时,连续饿上两三天还能打仗,这在其他部队简直难以想象。

    段祺祥上将有信心率领这些沙俄士兵,击退任何进入西乌克兰地区的同盟国军队,唯一的条件就是要加强后勤供给,让这些沙俄士兵不再饿肚子。”

    “现在收拢了多少沙俄士兵?”

    “根据第2集团军最新汇报;总数约在57~58万人之间,一些组织混乱的散兵游勇他们没有收,给点粮食打发回国了。现在这些白俄军队挑的都是精锐,战斗力可以信任。”

    “若后勤供应充足,还能收拢多少士兵?”

    “若是仅挑选精锐的话,当前乌克兰地区约有260多万俄军,至少也可以再挑出几十万人来。”

    “那没问题,让第2集团军多收拢一些前沙俄军队,为应付今后东线战场的复杂局面做准备,后勤上面加强对东线战场的供给,参谋总部应该配合内阁有关部门做出妥当安排。”李福寿改变了主意。

    李福寿的初衷是保存实力,毕竟士兵们都是华人子弟,帝国公民,他可不愿意在东线战场上折损太多。

    但东线的第2集团军战意满满,不愿意不战而退,这对视荣誉为生命的军人而言,实在难以忍受。

    而且参谋总部陈述的三个理由确实很有道理,第2集团军收拢的白俄士兵是极好的炮灰,军队士气高昂,地理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战斗力,完全有信心硬碰硬打一仗。

    李福寿从善如流,转而支持陆军参谋总部的意见。

    大洋帝国这样的工业强国打仗相当豪气,地面上的炮兵轰,空中的飞机炸,铁甲洪流乌泱泱的淹没敌军,作战方式领先于时代。

    缺点就是资金耗费多,对后勤供应依赖性强,白刃战水平不高。

    帝国军队打短兵相接的堑壕战时,标准的做法是先甩手榴弹炸一通,然后冲过去用03式轻机枪扫两梭子子弹,最后再用刺刀解决残余敌人。

    以俄日两国为代表的战斗方式就寒酸的多,一般子弹打了几十发就没有了,动辄白刃冲锋,规模大的成千上万都有。

    所以在日俄战争中,常常看见双方白刃拼杀,这在大洋帝国军队的作战方式中极少看到,军队也不提倡。

    这不能说大洋帝国士兵勇敢精神不足,只能说步兵战术理念的区别,工业国和农业国实力的差异,没有足够的炮弹子弹供应,只能用人命往里面填。

    收拢了近60万白俄士兵,第2集团军麾下总兵力达到96万余人,很有信心在东线战场打出光彩来,与德国人别别苗头。

    如今在东线战场上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联军总数约310余万,德军有55~80万之间,数量最多不超过百万。

    德军数字为何有如此大的起伏呢?

    这是因为德国处于内圈作战,可以利用国内发达的铁路交通来回调动军队,在东线战场发起攻势战役的时候,便调动西线战场的总预备队,增强攻击力量。

    打垮了俄军之后,再利用铁路线快速调回,打一个时间差。

    而在西线战场吃紧的时候,便调动东线德军支援,战斗方式非常灵活。

    从14年爆发战争至今,俄军总计动员了超过1600万军队,在战争中伤亡高达9347000余人,始终无法击败东线德国偏师,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俄军火炮严重匮乏,军工生产能力拖了后腿,这与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队差距太大,所以一直被压着痛揍,兵员伤亡巨大。

    德国人也就是占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中线战场上的德军和奥匈帝国盟友共计拥有14400门大炮,陆军重炮上千门,弹药供给充足。

    相比较之下,,在战争爆发初期,俄国军队拥有959个炮兵连,计有7088门炮,其中只有40门重型炮,双方火力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举个例子

    东线战场1915年5月开始的戈利采-塔诺夫战役中,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250门是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大贝尔莎”攻城炮,为这些大炮准备的高达300万发炮弹之多。

    反观俄军则是炮兵装备严重不足,平均每千人仅分配到2门大炮。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军队的配炮比例。

    俄军的炮弹供应极为紧张,相比大炮更加供应不足。

    在进攻喀尔巴阡山口时,俄军炮兵部队就被严格限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3发炮弹。若哪个俄国军官敢于超过这个消耗数字,就要军法从事,掉脑袋都是轻的。

    戈利采-塔诺夫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德军1500门大炮狂轰8个小时,摧毁了对面俄第3集团军的所有大炮,使第3集团军无炮可用。

    第二天,德军炮兵再度发威,在4小时里打出了70万发炮弹,密集炮火覆盖了30多平方公里战场,炸的土石崩裂,山河变色。。

    俄第3集团军前沿阵地上的士兵们,每人要承受10发以上炮弹的轰击。

    在德军优势炮火打击,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有的团级作战单位成建制地被消灭。

    在猛烈炮火中幸存下来的俄军士兵也被打懵了,面对冲上来的德军时,基本丧失抵抗力。

    俄第3、第8、第9集团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强大德军面前,纷纷败下阵来,仓皇后撤。第8集团军放弃了喀尔巴阡山口,第9集团军放弃了华沙,连波兰都丟给了德国人,被打的一溃千里,伤亡惨重。

    此次战役中俄军伤亡140万人、被俘10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有4万余人,差距悬殊到难以直视的程度,俄军缺乏大炮等重型武器是此次溃败的主因。

    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世所周知,压倒性的炮火优势更是德军的制胜法宝,在东线战场上往往打出1:10甚至1:15的交换比(特指少数战役,综合交换比约为1:7.5),将千万俄军压的喘不过气来。

    回头再看看西线战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英法联军的炮火丝毫不逊色于德军,而且重炮数量更多,弹药储备更丰富,大型战役动辄炮火先轰上五六天。

    所以在西线战场,德军与英法等国的伤亡比在1:1.5至1:2之间,差距并不太大。

    在重火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就体现出德军战斗技能更强悍,组织更严密,综合战斗力更高的特点。

    在索姆河战役末期

    德国军队吃够了大洋帝国“空地一体战”的苦头,即便躲在30多英呎深的战壕里,也避免不了被狂轰滥炸的悲惨命运,死伤枕籍,被打出了12:1的高战损比。

    这其中的差距就是火力,德军擅长,大洋帝国远征军更擅长,而且能够把空中火力与地面火力有机结合在一起,配合装甲力量攻破坚固防线,打的德国佬满头包。

    所以说,用火力欺负人没啥不光彩的地方,而这正是大洋帝国军队擅长的领域。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澳洲风云1876》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澳洲风云1876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