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大唐梦红楼 第一百零五章 内华夏,外夷狄

第一百零五章 内华夏,外夷狄

目录:大唐梦红楼| 作者:绯月泣血| 类别:历史军事

    萧瑀被独孤策一句话问得僵立当场,内华夏,外夷狄的道理他自然明白,可偏偏独孤策这话说的,让他没办法往下接。

    李世民看的也是一愣,萧瑀在朝中可是出了名的言语上不让人,就是魏征也时常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今日竟然被独孤策一句话问住了,倒也是稀奇。

    “独孤策,朕给机会让你自辩,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独孤策忙道:“启奏陛下,方才萧大人口口声声称微臣狂悖不堪,肆意妄为,皆是因微臣打了倭国使臣,微臣因何动手打人,方才微臣也已然说了,皆是因为倭国使臣不尊我大唐王法,打伤我大唐子民,臣因一时义愤,这才出手,陛下若是不信,赵国公长子长孙冲当时与微臣在一处,可找长孙公子来问。”

    李世民闻言,目光投向了长孙无忌:“辅机!可有此事?”

    长孙无忌忙道:“确有此事,昨日犬子也曾对臣言,独孤策确是因东瀛使臣酒醉闹事,殴打我大唐子民,这才一时义愤,出手教训。”

    最终,长孙无忌还是决定站在独孤策一边。

    长孙无忌会这么决定,倒也并不稀奇,长孙氏一门如今虽说风头正盛,可却也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家中父子,兄弟,叔侄尽皆身居高位,公众更有长孙皇后,朝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他们家,伺机寻他们的错处。

    正因这般局面,当初李世民登基,欲以他为相,他才不敢受,反复推据了多次。

    他尚且战战兢兢,更遑论家中小辈。

    长孙无忌让长孙冲与独孤策来往,为的不过就是日后能相互有个照应。

    李世民听了,怒气倒是消了几分,倘若是倭人闹事,独孤策出手教训,惩戒一番,倒也不为过。

    可萧瑀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即便是东瀛使臣有错在先,也有长安县衙料理,况且还有鸿胪寺代为约束,你身为当朝国公,却不知检点,于闹市与人大打出手,打的还是外邦使臣,岂是一时义愤便能说得过去的!”

    独孤策冷笑道:“如萧大人所言,本官眼见我大唐子民被外邦丑类欺侮,就该置之不理才对?”

    萧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徐国公的确是逾越了!”

    独孤策又道:“若是有人当街杀人,萧大人恰好撞见,难道也不闻不问?”

    萧瑀闻言,一时间却不好反驳,无论怎么说,都要打自己的脸。

    一旁的孔颖达道:“这是两回事,昨夜之事,毕竟涉及两国邦交,岂能等闲视之!”

    独孤策道:“于本官而言,这就是一回事!倭国丑类昨夜既然敢欺凌我大唐子民,焉知有朝一日,倭国不会为祸大唐!”

    独孤策这番话讲出来,满朝皆惊,有人对独孤策说法嗤之以鼻,有目光长远的,则不禁眉头深锁,细细思量了起来。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李世民也是思虑良久,道:“独孤策,你方才所言,可有凭据,倭国不过化外小邦,其民不知礼仪,蒙昧无闻,如何能作得我大唐天朝敌手。”

    孔颖达闻言,随后也道:“陛下,徐国公所言,以臣闻之,不过杞人忧天,我大唐富有四海,国力何其强盛,倭国不过搓尔小邦,正如陛下所言,其民不知礼仪,蒙昧无闻,因仰慕我天朝,遣使来归,虚心求教,正需我天朝上国,泱泱大邦施以礼仪教化,端其形,正其心,使其百姓得意康乐,岂不功德无量,似徐国公所言,尽皆不是正理。”

    孔颖达说完,朝堂之上不少大臣都不免随声附和,称赞孔颖达所言,才是孔圣人所言的有教无类。

    独孤策听着,心中一阵气恼,满朝诸公谁能想到,若不是他们今日这般倾囊相授,区区三岛倭奴可以能脱离蒙昧,日后更是何以能为祸中华。

    后世的中国也讲究大国责任,对落后的国家,不惜倾尽所有的帮助,可那不过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所迫。

    比如美国同样也是大国,更是第一强国,可谁曾见过美国人真心帮助过落后的国家?

    如今的大唐,就好比日后的美国,都是站在世界巅峰的,既然已经处在了世界巅峰,那么所谓的大国责任又值得什么?

    大唐现在要做的就是始终都站在世界的巅峰,竭尽一切所能抱住现在的领先地位,而不是将自己先进的文化,技术对外输出,帮着其他国家缩短与大唐之间的差距。

    独孤策抬头,见李世民听了孔颖达的话微微点头,显然也认同了这种说法。

    正如独孤策所想,李世民的确心动了,对化外小国施以教化,让那些小国对他感恩戴德,只是想想,李世民心里都美得很。

    独孤策见状,可不敢让李世民当真沉浸在那种无谓的虚荣之中,冷笑一声道:“如孔大人所言,大唐身为天朝上国,泱泱大邦,对待化外之国,蛮夷之邦,就该理所当然的承担起教化之责!?”

    孔颖达听着朝中同僚对自己的一片称赞,不禁洋洋得意,道:“这是自然!”

    独孤策闻言,心中暗笑,面上却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道:“老大人所言,诚为有理,既然如此,微臣请陛下降旨,也派人去教化突厥,将我大唐的冶炼,医道,倾囊相授,也好早日让突厥之民得享我大唐恩泽!”

    独孤策这话一说,不单单是李世民,就是朝中的那些武勋也不禁变了脸色,程咬金当即叱道:“胡说八道,突厥与我大唐分属敌国,岂能将我们自家的本领传授给突厥人!”

    独孤策道:“大人所言,倒也在理,可是方才孔大人所说的,我大唐乃是天朝上国,泱泱大邦,教化蛮夷乃是大唐的本份,既然倭国来使,我大唐都应当施以教化,突厥同为蛮夷,我大唐又如何能区别对待,倘若只教授倭国,不去教化突厥,岂不是有失我大唐天朝上国的身份了。”

    孔颖达被独孤策一番话说的,面色一阵涨红,半晌才道:“你这分明是强词夺理,突厥为祸大唐西北,乃是我大唐的劲敌,可倭国国小民弱,又与我大唐间隔大海,本就不足为患。”

    独孤策闻言,厉声道:“昔日突厥人不过是一个弱小的部族,且能发展壮大,为祸西北,武德九年更是一路南下,兵逼长安,大人又如何知道,有朝一日,倭国不会效仿突厥,成我大唐的祸患,况且,突厥不懂冶炼之术,尚且能壮大如斯,如大人所言,若是我大唐对倭国倾囊相授,倭国日后岂不是要比突厥更加强大,若是当真有那一日,不知是大人统兵御敌,还是在下为国效命沙场!”

    独孤策道:“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后孟子承袭了孔子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有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更强调要“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这里的“变”是“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的文化礼仪制度,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化“夷”为“华”,也就是主张民族同化融合。

    儒家学说的华夷之别,非血统之别,乃文化之别,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认为华夏族和四夷之间的区别不是血统上的区别,乃是文化上的不同。

    原本是夷狄戎蛮民族,在和华夏族接触的过程中,习用了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从而认同华夏族,就会转变成为华夏族,这个就是由“夷”变成“华“;原本是华夏族的因为僻处四方,和中原诸夏不相往来,习用诸夷狄的文化礼仪制度,就会给排除出诸夏之列,不在以华夏族来对待,这个就是由“华”变成“夷”。

    因此无论血统本来是“华”还是“夷”,只要习用华夏族礼仪,就可以成为诸夏;只要屏弃了华夏族之礼仪,就可以归之为夷。”

    李世民见独孤策侃侃而谈,居然又说起了华夷之别,不禁大惑不解道:“独孤策!方才你不让萧爱卿说,现在你又说这些做什么?”

    独孤策道:“启禀陛下!虽然先贤皆以为华夷之别乃是文化不同,主张仁德教化,易其风俗,然微臣却不敢苟同,华夏便是华夏,夷狄便是夷狄,便是教会了他们礼仪,却也难将其化“夷”为“华”,而今小邦无礼过甚,欺凌我华夏子民,尚且有人主张以仁德教化,却不曾想,一旦教会了他们更加先进的文化,将会给我华夏亿万子民带来什么下场。所以微臣主张,对待诸夷,唯有用战刀,利矛,使其顺服,用铁血告诉他们什么是华夏,方才是化“夷”为“华”,否则,不过是给后人留下后患罢了!”

    自始至终,独孤策都是一个坚定的种族主义者,对待所有异族,在他看来,永远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铁与血。

    历史上,中国曾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都站在世界巅峰,可令人惊奇的是,华夏民族似乎永远都习惯于满足,很少有对外扩张的时候。

    独孤策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既定观念,华夏民族不应该只满足于占据中原,而是应当不断的扩张,为后世子孙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大唐在历史上也曾极力扩张,可是最终扩张的结果,却未能为华夏民族拓展生存空间。

    西域倒是征服了,可是却没有实行有效的统治,等到中原王朝衰落,曾经占领的领土,纷纷摆阔中原王朝的控制,这样的扩张显然得不偿失。

    更让独孤策难以理解的是,中原王朝对待异族的态度,每每发动战争征服了对方,可是只要对方表态降服,非但能继续保持统治地位,甚至还能从中原王朝得到丰厚的赏赐,以及经济,文化上的帮助,扶持。

    而看看日后西方殖民者对待殖民地的态度,身为征服者的华夏民族倒更像是一个文明的输出者,扮演着的也是圣母的角色。

    征服者除了一个好名声,什么都没得到,反倒是被征服者赚的盆满钵盈,真真是岂有此理。

    在唐史上,最让独孤策难以接受的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松州之役。

    吐蕃遣使求亲被拒,直接对两国边境的松州发动攻击,焚毁城池,屠杀百姓。

    李世民听闻自然是龙颜大怒,发大军与吐蕃一场大战,斩首无数。

    可明明打赢了,最终的结果,却和输了根本没有两样。

    吐蕃虽然损失惨重,却从其他方面得到了比战场上的损失更为丰厚的收获。

    之前求娶不成的公主,大唐在打赢了之后,却主动允婚,不但嫁了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还陪嫁了大量的工匠,直接帮助吐蕃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了跨时代的飞越。

    独孤策前世读史,每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要大骂李世民君臣脑残,明明打赢了,一毛钱的好处没捞到,反而又是送妹子,又是送科技。

    真要是能因此得到一个忠实的盟友也就算了。

    按说,李世民这么够意思,吐蕃人至少也该感恩戴德一百年才对。

    可后来大唐衰落,第一个攻破长安城的异族,就是吐蕃。

    可以说,吐蕃就是拿着大唐给的好处,发展自身,最后又狠狠的在大唐身上狠咬了一口。

    历史上的日本也是如此,大唐强盛的时候,一个劲的装孙子跪舔,讨得大唐的欢心,学会了无数先进的技术文明。

    可学会了之后,转过头就不认人。

    自身实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就敢贸然与大唐在白川口大战,备打疼了之后,又伏低做小,求来了大唐的谅解,继续派遣那所谓的遣唐使来大唐求学。

    每当觉得已经学得不错的时候,就会翻脸不认人,可以说,大唐与日本的关系,就是不断的学习,挑衅,服软,再学习,再挑衅,再服软的一个过程。

    独孤策都不禁纳闷,李世民父子两代君王怎么就那么好脾气,被一个跳梁小丑不停的寻衅,竟然到最后都没将那个小丑一巴掌拍死。

    当然,这是中国历朝历代君王对待异族的普遍做法,为的就是表示一下皇帝的宽仁,让异族用名义上的臣服,来装点自己的赫赫武功。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民族历史上,一直都要遭受异族侵扰的原因。

    因为很少有哪一个异族,真的被中原王朝斩草除根,大多数打输了之后,都是哭天抹泪的请求宽恕,挑些土特产品送来,中原王朝的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百分之九十九都会选择饶恕,并且还要回赠价值更高的礼物。

    造反的成本竟然如此之低,而且无论输赢,都不会亏本,宋铮要是异族首领,恐怕有要跟着造反了。

    只可惜独孤策的这番话,放在当下,却没什么市场,或许满朝诸公头脑当中并没有大国责任感这个概念,但是在和外邦交往的过程当中,却无时无刻都在用同样的标准在要求着自己,也在要求着这个国家。

    我是天朝上国,与生俱来的就有着教化四方的责任,化外小邦钦慕天朝文明,不远万里前来归附,我便有倾囊相授的义务。

    果然,独孤策这番带着浓烈的霸权思想的话一说出来,立刻遭到了以萧瑀,孔颖达为首的朝臣的猛烈抨击。

    “是何言也,化外小邦诚心归附,乃是我天朝盛世景象,似你所言,日后还有哪一国肯真心来投。”

    “无知小儿,岂不闻大国气度。”

    “果真是粗鄙武夫,哪里知道以德服人的道理,以德服人才是心服,以礼服人乃是信服,以武服人不过是口服,难得长久。”

    独孤策被朝臣轮番攻讦,却丝毫不慌乱,道:“这位大人说得好,以德服人,有朝一日,有蛮夷将刀架在大人的脖子上,到那时,在下倒是要看看大人如何以德服人。”

    对方被独孤策问得一愣。

    独孤策也不等对方言语,便朗声道:“陛下,此皆迂腐之言,昔日太上皇兵起太原,陛下也曾征战沙场,却不知我大唐横扫域内,一统八荒,扫清天下贼寇,有哪一路贼寇是靠以德服人平定的!”

    李世民听着,都不禁在头脑当中画了一个蛋。

    真要是能以德服人的话,哪用得着兵士效命疆场,又哪用得着死伤那么多人。

    “独孤策,似你言,该当如何?”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梦红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梦红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