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回到清朝当大官 第七十七章 漫漫改革路

第七十七章 漫漫改革路

目录:回到清朝当大官| 作者:南宫草堂| 类别:历史军事

    年底的时候,太仓县下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把一些树枝都压断了,这在太仓的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老百姓们都知道这是个好兆头,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一方面积雪可以融化的时候可以冻死一些越冬的害虫,同时雪水渗到地里可以作为滋润作物的水分。

    这个时候,李序然和所有的人一样,穿着厚厚的棉衣,由于太仓县比较偏僻,县衙的条件也远远不如江都府和南江按察使司,加上李序然经常外出,所有梦盈给他做了个很厚的棉衣,李序然穿上都觉得臃肿了许多,但是很受用,这个地方确实太冷了。

    原本以为要接家人来太仓过年的,但是看这个样子,路上也没法走了,加上路途遥远,起码要走半个多月,同时,太仓的条件远远不如他老家小南县的条件。所以,李序然去了书信,只好等来年天气暖和了再把他们接过来,到时,小孩也出生了,正好和他们团圆。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太仓县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庆。

    李序然知道,这份喜庆一方面是来自节日的因素,但对于太仓的百姓来说,今年的这个春节值得庆祝的事情远远不止于此。

    富商恶霸被除,山匪被剿灭,同时开建了水渠,开垦了荒地和林地,也有了新屋,还开了书院,这些事情才是给他们真正的喜庆,不仅是没有了瞻前顾后的忧虑,而且有了明确的未来和希望,这才是他们喜庆的真正原因。

    县衙里的差役除了正常的当值外,也在忙着布置县衙的各个地方,挂灯笼,贴对联,买年货……

    到了除夕那天,梦盈忙着指挥着后厨,指挥着县衙的下人,简直就成了“后勤部长”。

    因为,李序然规定:只要是县衙的人,不管职务大小,哪怕是丫鬟,只要是不回家的,都可以在县衙一起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的时候,沈捕头急匆匆的跑来说道:“老爷,你快去看看吧,县衙门口有好多人,把门口围的水泄不通,说是要见你,他们带了好多吃的东西”。

    李序然的心震了一下,这个时间,他们来县衙干什么?带吃的?今年的粮食他已经调度的够百姓们吃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序然急忙带人来到衙门口,但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大吃一惊,门口站的人足足有一千多人,把门口甚至街道都挤得满满的。

    李序然认识站在前面的老人,就是那个他拜师学艺的种地行家老农,还有几个当地德高望重的先生。

    见李序然出来了,还没来得及说话,这些就都给他跪下了:“拜见知县老爷李大人”。

    这时,李序然急忙大声说道让他们起来,同时,亲自下去将前面的几个人扶起来。

    为首的一个老人说道:“李大人,我们太仓县的所有百姓都应该感谢你,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太仓县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原先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好了,我们终于有了希望,也看到未来,

    今天除夕,我们商量了一下,每个村庄和街道派出一些代表,带了点自己做的年货,给李大人送来了,这也是我们大伙对李大人的感谢之情”。

    李序然看着这一张张质朴和善良的面孔,看着他们手里拿的吃的,还有拿包裹的,他明显的感觉自己的眼睛湿润了,很明显,他被感动了。

    老百姓们选这个时候给他送年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拜年来了,所以他也要给他们回礼。

    于是,李序然命沈捕头和徐明他们把为首的几个人的年货收下,其他人的东西就让他们各自带回去,就说李序然都收到了,也见到了,感谢大家的心意,只要大家都能齐心协力的将太仓的改革大计坚持到底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最好的感谢。

    作为回礼,李序然叫人找来笔墨纸砚,写了四个大字——爱我太仓!然后叫人裱起来,送给了其中最年长的一个老人,让他代表百姓收下,同时李序然派了一些马车,将这些年长的送回去。

    送走这些人后,李序然的兴致很高,因为,作为一个官员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百姓主动给的礼物,最高的成就就是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扬,李序然知道: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因为,太仓的百姓还没有真正的脱贫。

    这时李序然感觉心情难以平静,于是,他便叫来杜唐沈捕头以及十三骑,他要在特殊的节日里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开怀畅饮。

    正好也到了吃饭的时间了,于是,他们十几个人围在一张大桌子上,梦盈叫人给他们上了大碗,摆好酒菜。

    这就算是他们的年夜饭了,只是可怜的梦盈,她和这些喝酒的一起吃了这顿饭,不过好在她还有她父亲给他留下的几个贴身丫鬟,她们可以说说话,一起好好的吃顿安稳饭。

    到了晚上的时候,原本还打算燃放爆竹、挂灯笼的李序然早已醉的不省人事了,他只记得自己迷迷糊糊的被梦盈带人抬进了卧房。

    尽管是迷迷糊糊的,但李序然还是能感觉到自己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的计划基本全部都实现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了,只要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太仓一定会繁荣起来的。

    而这也是对他最大的慰藉,因为,太仓之行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有什么太大的意外的话,他可能连这个知县也当不成了,因为皇上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就这样李序然胡乱的想着,最后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个年也就这样过了,来年就要开始了。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的更早一些,大地结冻后不久,就看到一些嫩芽绿苗长了出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始干吧!

    李序然请教过许多老农,也懂的了一些种地之道,在他们的指导下,李序然开始部署了今年的春播。

    他们先是将能灌溉到的田地都灌溉了一遍,同时通过引流的方式将水引进来,浇灌不到地方,就近的用肩挑的方式进行灌溉。

    浇灌到的地方主要种植一些不耐旱的作物,其他地方则选择种植一些相对耐旱的作物,加上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所以今年开春也不算是太旱。

    新开垦的林地和荒地已经按照登记造册的统计分到了百姓的手里,同时,他们住的地方相对分散开了,种地自然是方便了许多。

    百姓们的马匹和马车也比往年宽裕多了,加上李序然去年给他们弄了一批小崽子,所以后续的运载力会更加的充足。

    就在他们忙着播种的时候,李序然则要重点忙两件事。

    首先是他通过一驰和尘远,还有杨尚书带到的瓜果青菜之类的种子和种植的方法。

    李序然专门选了几块合适的土地,有针对性的种植这些,他要改善太仓人的体质和饮食结构。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李序然要亲自去督促书院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件关乎太仓未来的大事。

    就这样,李序然按照原先的改革计划在稳步的推进着,他知道现在计划有了,条件有了,士气也有了,剩下的就是坚持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秋收的时刻,果然不出所料,太仓县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丰收的一年,这一年太仓的百姓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能吃饱能吃好的日子了。

    因为,他们吃到了更多的青菜和瓜果,同时也有了家禽的肉类和蛋类食物,至于一些生长期较长的果树类的,现在虽然还不能结果,但是老百姓们精心的栽培着,他们知道:迟早会有果实的。

    太仓县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再也不用整天无事可做了,因为他们要去书院读书,要学写字要学诗词歌赋,相信太仓县的老年人再也不用为了写封书信而到处找人代笔了,因为,几乎每家都至少哦有一个识字的了。

    李序然亲手在书院的旁边的院子了种了九棵果树,书院的老师和学生平时都精心的浇水和施肥,因为,李序然说了,希望他们能学着果树的精神:慢慢的成长,不怕风吹雨打,也不自暴自弃,最后结出成熟的果实,做一个于国于家有贡献的人。

    九棵树的意思就是天长地久,李序然希望他们能长期坚持下去。由于树木的生长期的较长,李序然也希望学子们能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今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李序然知道:太仓县太穷了,底子太差了,所以,还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于是,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而太仓的改革也就这样继续和坚持着。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李序然已经在太仓县呆了三年多的时间了。

    而此时的太仓县,与李序然刚来的时候想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好多人家的粮仓满满的,院子里也能听见不少家禽的叫声,他们的衣服再也没有补丁了,孩子们也会读书写字,不少人家自己盖起了新房。

    太仓县城也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店铺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了,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再也没有人担心被打被抢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清朝当大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清朝当大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