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二指先生 正文 慧觉禅师(四)

正文 慧觉禅师(四)

目录:二指先生| 作者:笼中虎| 类别:玄幻奇幻

    归来后的林觉和沈青,住在前院,董氏一个人后院住着,可是吃饭却在一起,实在是尴尬,林觉从不和董氏说话、攀谈,沈青有意无意和她走近,林觉常常阻止,董氏常常一个人独自垂泪,感伤身世。

    沈青不久之后,生了一个女孩,取名林雅。

    林雅长到快两岁,有一天,董氏的兄长来探望妹妹,看到了眼前的一幕,怒不可谒,要找林觉的父亲理论。

    董氏给兄长跪下,请哥哥给自己留个颜面,称自己心已死,就差出家为尼了。

    哥哥一看,臭骂林觉不仁不义,生气一跺脚走了。

    一天,天都黑了,林觉被人叫走,来人说有一家人想请他做老师,帮着教导自己的孩子。

    自从和沈青在一起,父亲也不让他登门,林觉也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不能老是呆在家里,便答应来人的邀请,去看看给的条件如何。

    谈着谈着,主家留他吃饭,酒喝得有点多,竟然睡过去了。

    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前脚进屋,后脚董氏的哥哥也来看看妹妹,顺便带来一些熟食。

    林觉发现董氏照看着林雅,不见沈青,回到屋里,见桌子上一封信,是沈青留下的亲笔信。

    信上沈青说,她要离开林觉,从此再也不回来了,要让林觉和董氏好好过日子,不愿再看到董氏受煎熬,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让林觉把孩子照顾好,不要再找她了,她会照顾好自己的。

    林觉看完信,起身就去找董氏,看见董氏的哥哥在家,不好质问,心想等他走了再问不晚。

    董氏把哥哥带来的熟食简单加工了一下,端上桌子,哥哥,林觉都坐下来一起吃饭。

    饭桌上无话可聊,三口两口,不一会就吃完了,董氏的哥哥起身向妹妹告辞,林觉站起身来相送,董氏的哥哥也不理会他。

    送董氏的哥哥出了家门,林觉突然被风一吹,感觉浑身燥热,口渴难耐,转身进屋找水喝,董氏正在屋里收拾小雅,把小雅放到婴儿床上,哄她入睡。

    林觉进屋后,把暖瓶里的水都喝下去之后,还是不解渴。

    到院子里想打井里的水喝,发现葡萄架下的古井被一块大青石板盖住,林觉根本挪不开。

    “这井怎么会用石板盖上了?”林觉觉得奇怪,转身回屋,想找董氏问个明白。

    一进屋,可是眼前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刚才还在哄孩子的董氏,如今却一丝不挂的站在房间里,满脸羞红。

    一阵燥热涌上林觉的心头,不能把持,一下子将董氏揽在怀中。

    等林觉苏醒过来,他和董氏躺在床上,林觉大惑不解,质问董氏:“怎么会这样?沈青呢?”

    董氏抱头痛哭,声称不知道为何这样?也不清楚沈青到哪里去了?

    “是不是你把沈青赶走了?你是不是给我下了什么药?将我迷倒。”林觉开始感觉到这其中必有蹊跷。

    董氏发誓不曾驱赶过沈青,自己一个人在后院里,前院的事,她一点不知道。

    林觉哪里肯信董氏的话,抱起孩子就离开兴隆庄,找寻沈青去了。

    沈青的家人都在战火中丧生,因为无家可归,她才投奔的林觉,林觉带着林雅,找遍了沈青的家乡,也找寻了一起学习的地方,也找遍了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地方,都是半点消息也没有。

    最终,林觉投靠在一家大户人家,给人当老师,哺育着林雅。

    可是让林觉难以忍耐的是,自从带着林雅踏上寻找沈青的路途后,每到夜晚,熟睡之后,林觉总是梦见一个女子“嘤嘤”不停的哭诉声。

    时间越长,对林觉的折磨更深,常常是夜不能寐,感觉生不如死。

    等把雇主家的孩子培养出来,林觉把林雅托付给雇主,奔来大悲寺,出家为僧,取佛号慧觉,尝试让自己摆脱阴魂不散的梦魇。

    “阿弥陀佛,主持,我作孽呀!”慧觉禅师对长老哭诉道,“当我第一眼看到和小雅一起来的女孩时,她和董氏长得一模一样,又姓林,叫林静,又来自兴隆庄,不是我的和董氏的孩子,会是谁的孩子?”

    长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劝说慧觉禅师,对慧觉说:“你先回去休息去吧!你也好好考虑考虑,明天等两个孩子再来,你如何答复她们?慧觉,你无论做什么样的决定,我都理解,去吧!”

    长老转身对我说:“春生,你把慧觉禅师送回禅房,你若在寺里住下,可到慧能禅房里去,你若不住,下山的路小心些。”

    我点头答应。

    我陪着黯然神伤的慧觉回到他的禅房,我悄然下山,我困扰了,慧觉禅师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让我费思量的是,沈青要是可怜董氏,她完全可以不和林觉结婚,也不至于在林嗷嗷待哺的情况下离开。

    还有其它原因吗?“嘤嘤”的哭泣声来自哪里?

    明天会有答案吗?

    天亮的时候,丫头窗外喊我,把我吵醒,说要带林静、林雅两个姐姐上山,问我去吗?

    “你们都不要去了,我在这里。”

    声音从爷爷的西屋传来,却不是爷爷,是长老。

    我跳下床,疾步来到爷爷房间,看见长老和慧觉都在屋里坐着。

    丫头带着林静、林雅进到屋里。

    慧觉起身,看着两个女孩,似有千言万语,可又不知如何说起?

    “爸。”林雅看到父亲神情激动。

    长老站起身来,对林雅和林静说:“孩子,慧觉禅师是你们俩的父亲,你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俩,我想你们昨晚也会猜到这个结果了吧!”

    “孩子,我对不住你们。”慧觉终于吐出这句话来,接着坐到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呜呜哭起来。

    林雅和林静相拥而泣。

    一旁观看的丫头,早已嚎啕大哭起来,我也不由的伤感起来。

    等众人稍稍平静下来,长老开口道:“正如姚爷所说,现在不是互诉衷肠的时候,林静的妈妈,见到林雅,如同见到沈青,如今正处在极度恐惧当中,难说会做出什么不当的举动。再有,青石板下的古井里,林雅的妈妈,也就是沈青,已经长眠在里面,我知道,林雅,你先别顾着伤心,事已至此,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并且耐心的接受既成事实的一切。”

    林雅听到长老的讲述,愣愣的矗立在那里,第一次听到母亲的下落,却是在那枯井里,在那大石板下,想问为什么?可是悲痛难以抑制,任由泪水顺着脸庞滚落。

    林静一听母亲的处境,也是紧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爷爷赶忙起身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董氏,你们赶快上路吧!再晚了,会发生让你们更后悔的事情。”

    “姚爷,您的马车在吗?”长老看着爷爷。

    爷爷说:“我让二子早己给你们准备好了,就在门外等你们上车。”

    “快走吧!不要再出差错。”长老催促慧觉。

    看着慧觉带着林雅、林静登上了马车,回到屋里,长老向爷爷深深鞠了一躬,说:“姚爷,多谢您为慧觉测算的这一卦,要不然会铸成更大的遗憾。”

    “哼,妙祥,现在遗憾还小嘛?将沈青投入古井的人,就是那个董氏的哥哥,设计一连串的计谋,支开林觉,逼迫沈青写下离别书信,熟食里放上春药,成全自己的妹妹,这个人该不该接下来受到严惩?接受法律制裁?我再问你,如今董氏割腕自杀,倒在血泊里不见得不是好事,你让我去救她,救醒之后,她能面对林觉,能面对林雅吗?你这是让她生不如死。”

    长老沉默了,良久,向爷爷询问:“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姚爷。”

    长老话问得凄然。

    “哼,我以为你想好了办法呢?”

    呵斥了长老一顿,爷爷沉思起来。

    爷爷对长老说:“或许,你所做的这些,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了。”

    “不不,您刚才说得对,我的想法欠妥。”长老忙冲爷爷摆手。

    “要不,等董氏醒来之前,让二子把慧觉带回来?”

    “为什么?”长老问,“难道不让她们团聚?”

    “还是都信你的佛吧!”爷爷面露微笑。

    长老不在乎爷爷对他佛教的嘲笑,又问:“可是让两个孩子如何处理她们的关系呢?”

    我连忙插话,说:“爷爷这个办法最好,就像长老说的,她们都应该坦然面对,并且耐心的接受既成事实的一切,我想林静和林雅两个姐姐会深明大义,权衡利弊的,这样n让过去的一切都过去,接下来的一切,通过努力,让未来慢慢变好,这是最终治疗所有人心病的唯一办法,要不然,一个遗憾接着一个遗憾,会无休无止。”

    爷爷和长老一同注视着我,好像不认识我的样子。

    “怎么了?我说的不对是吧?”我诧异两位老人的神情。

    爷爷拍拍我的肩膀,连连点头。

    长老双手合十,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但愿如春生所说的。”

    我茫然的问:“长老,我说什么了?”

    “呵呵。”长老笑道,“好聪明的春生,这让我想起来三国时期的杨修。”

    一听此话,我有些不自然,问:“长老,我为什么让您想起了杨修?”

    长老说:“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春生现在的才思堪比杨修。”

    我的脸有些发烫,我想起了我学堂上的表现,感到有些羞愧。

    长老见我脸红,以为我谦虚,信手拈来关于杨修的另一个故事。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

    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爷爷接过长老的话说:“门里一个‘活’字,念作‘阔’,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

    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

    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爷爷看着我说:“杨修才思敏捷,不可否认,但他只看到了曹操的心意,但没看透曹操的心胸,小聪明和大智慧不是一回事啊!”

    长老闻听后对我说:“我赞成姚爷带着春生到处游历的做法,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爷爷语重心长的说:“一个人才思敏捷,拥有才情,固然是好事,但不分场合,不看环境,持才自傲,一意孤行,往往也会铸成悔之晚矣的大错,不仅杨修是最好的例子,年轻的林觉,在处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董氏的身上,他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一连串的不幸发生,他是有责任的。”

    我低下头,对爷爷说:“我知道我哪里错了。”

    爷爷听罢“哈哈”大笑,响亮地笑声回荡在阳青山。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二指先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二指先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