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回到古代养包子 正文 第一三一章 包待制

正文 第一三一章 包待制

目录:回到古代养包子| 作者:王宴宴| 类别:玄幻奇幻

    ( )    易敏之心里也是后悔,是以也没有反驳聂云,只低头玩着手指。

    马车缓缓停了下来,坐在车辕上头的聂卫跳了下来,掀起帘子道:

    “大少爷,三少爷,四少爷,惠斌楼到了。”

    聂耳跳下了车,聂风聂云也下了车,聂云站在外头看着仍旧低着头的易敏之不耐道:

    “爷几个出来就带了聂卫一个,你跟进去伺候着!”

    “哦。”

    易敏之应了一声,不请不愿的蹭了出去,抬头看了眼这个惠斌楼。

    惠斌楼位于皇宫正门前的朱雀大街上头,往南走不远便是前门大街,端王府有两处铺子便在朱雀大街与前门大街的交叉口。此刻或许是戏要开锣了,惠斌楼门前被各式马车围的水泄不通,不光有男子前来听戏,一些闺阁妇人姑娘们也都戴着帷帽由丫鬟婆子搀着浩浩荡荡的进了惠斌楼。

    大门旁边竖着一个大板子,上头贴了一张大红纸,写着今日曲目: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汉宫秋

    之后便是两出戏的主要演员名单,易敏之扫了一眼,在《汉宫秋》下面看到了倾城的名字,易敏之不由的转头扫了一眼聂耳,昨日回来的有些晚了,饭还没吃完就被叫进宫了,不知这聂耳昨日有没有来听戏。

    她随着聂耳进了大门,又扫了一眼门口那张大红纸,上面活生生三个“后,庭,花”让她眼角抽了抽,不由得想歪了。

    一行人到了早就定好的二楼厢房落了座。这样的厢房在二楼绕着栏杆围了一圈儿,每个厢房门外都挂了一个竹制小牌子,聂耳定下的房间是“绿萼”,厢房对着戏台子那一面垂下了稀稀疏疏的竹帘子,楼上可以看到楼下的一举一动,楼下却看不到楼上厢房中的人。

    厢房中有随侍的小厮一名,聂耳不耐烦有外人在,让人上了茶点就命人在门外候着了。

    由于聂耳是大哥,这里喜欢听戏的又是他,所以聂耳坐了主位。聂风聂云两个在两旁坐了,易敏之一点儿不委屈自己的在聂风左手上边坐了,挨着聂耳。

    易敏之还惦记着那个《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一出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样封。建的时代一出西厢记便已经很出格了。这不大可能唱一出更为出格的类似肉,蒲团之类的戏码吧?可是易敏之从那戏曲名字上头也就看出了这么一层意思,又或者。是她思想太龌龊了。

    易敏之:是作者思想太龌龊

    易敏之不敢随意开口询问,生怕惹了笑话,斟酌再三,她看向聂耳问道:

    “大少爷给我讲讲今天这两出戏?”

    聂耳瞟了她一眼:

    “易姑娘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易敏之撇了撇嘴。不情不愿的站了起来,退到聂耳身后和聂卫一起左右侍立了方才谄媚笑道:

    “少爷可以说了吧?”

    聂耳唇角勾起了一抹笑。有点儿婴儿肥的脸上带着一抹得意对着聂云扬了下眉,聂云薄唇紧抿,对哥哥这种小把戏根本不放在眼里。聂耳被弟弟无视了,没劲的摸了摸鼻子,说道:

    “既然你问了,小爷就说给你听。”

    小爷?

    易敏之盯着聂耳的后脑勺,似是能盯出个窟窿看到他的神色似的,聂耳在府里一向都是温文有礼的样子,这“小爷”二字怎么听着都像是成天遛鸟斗狗的纨绔的口头禅,只听聂耳咳了一声。道:

    “这第一出戏,是包待制智勘后,庭花。讲的是写包拯明察秋毫,破获两桩命案的故事。后。庭花是曲牌名,你不会不知道吧?”

    说完扭头瞅了易敏之一眼,易敏之没有来得及收回的讶异落入聂耳和聂云两人眼里,易敏之赶紧道:

    “我这不是失忆了吗?”

    聂耳耸耸肩,聂云压根没理她,转头看向外面,聂耳继续道:

    “这故事讲的便是:廉访赵忠得皇上所赐一女王翠鸾,赵妻担心日后自己失宠,命手下王庆杀死王翠鸾及其母亲。王庆与酒徒李顺之妻张氏有奸情,二人设计谋害李顺,让李顺杀人。李顺放走翠鸾母女二人,王庆乘机以此要挟他休掉张氏,李顺知道中计,愤然扬言要去告状,王庆索性杀了李顺,藏尸井里。翠鸾母女途中走散,翠鸾投宿狮子店时,店小二欲迫她为妻,以斧恐吓,见翠鸾被吓死,在她发间插一桃符,也藏尸一井底。翠鸾鬼魂夜间来到书生刘天义房中,与他作《后庭花》词相和,恰好翠鸾之母也投宿此店,闻女儿声又不见人,怀疑天义私藏其女,便拉他见官。赵忠此时也疑心翠鸾母女遇害,便请开封府尹包待制调查。包待制将王庆、刘天义及翠鸾之母一干人带到开封府,审问不得结果,便命刘天义回店里,向翠鸾索一信物。翠鸾将发间桃符送给刘天义,包待制见后,令手下人找出另一配对之桃符,终于查到店小二是杀害翠鸾的凶手。在这当中,因查找线索又在李顺家中井底发现其尸体,王庆也得到惩处。两件案子均被查获。”注1.

    “包待制是包拯?”

    易敏之惊讶的问,她倒是知道包拯有人叫他包青天,也有人叫他包龙图,这包待制是怎么回事?

    见易敏之不明白,一旁的聂云聂风两人也是不甚清楚的样子,聂耳便道:

    “要说包待制,还得从宋朝的学士官说起。宋朝帝王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尽量完整地保留历史档案。怎么保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专门机构,派专人整理这些材料。第一个这样的专门机构叫龙图阁,阁里收藏了太宗赵光义一朝的御书、御制文集、书画、珍宝,群臣赓和、奏章,宗正寺所进宗室属籍、世谱等等。”

    “往龙图阁里派官始于真宗景德元年,当时只设了‘龙图阁待制’一职,到了大中祥符末年,龙图阁待制扩为四员,还增加了‘直龙图阁’一职,李攸《宋朝事实》载,当时‘龙图阁学士一员,龙图阁直学士七员,龙图阁待制三员,直龙图阁五员’。朝廷授予阁学士头衔,但无须到阁里上班,官员们可以带上这顶帽子去当知州,当转运使,当在朝的官。于是仁宗朝便出现了不少外任阁学士。”

    “在这之后,真宗想再建一所天章阁收藏太祖一朝文献资料,还没建成,真宗就薨逝了,仁宗即位,干脆把天章阁改成了收藏真宗一朝文献资料的阁楼。天章阁的运行模式完全按照龙图阁。”

    “《包拯传》载,他最初被授予天章阁待制是在皇祐二年他五十二岁担任知谏院的时候。这个待制光环戴到皇祐四年出任冀州都转运使为止,此后知瀛州、庐州、池州、江宁府、开封府,都是以‘龙图阁直学士’赴任的。这就有问题了:既然包拯当开封府尹时已经是‘龙图阁直学士’,汴京童稚妇女为什么还称他为‘包待制’呢?其实这本是出于谐音:谁不听话,等(待)着老包来治(制)你!”注2

    这一通详尽的解释让易敏之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啊,她又问:

    “那么包拯被称为包龙图也是这个原因了?”

    聂耳转头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点了点头,易敏之咬牙切齿的瞪了他的后脑勺一眼,按耐不住好奇,又问:

    “那么汉宫秋讲的是什么?”

    这下子连聂风都受不了易敏之的小白了,瞅着易敏之道:

    “你失忆的还真彻底,这汉宫秋讲的可不就是昭君出塞?”(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古代养包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古代养包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