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残唐涅盘 第二十六章 练兵(中)

第二十六章 练兵(中)

目录:残唐涅盘| 作者:沈清平| 类别:其他类型

    晨跑只比个人能力,这正式训练则是个人与团体具备的。

    五百二十人,每十人为一什,什长由各什每个人轮流当任。

    每五十一人为一队,队正由前一轮最优秀的什长担任。

    李卓远与程怀慎、许格洛、曹敬辞、王侃、张元光等十人为一什,是为主官什。

    那十个轮流充任的队正,称为队正什。

    早饭后第一项训练,是举大梁。

    也就是李卓远原来那时代常见的,一群军人举着根大树干或奔走,或齐力举放的运动。

    有人误以为那是舶来品,其实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战败的国君和他的臣子们,就轰轰烈烈开展过此类运动了。

    他们双手被锁链扣在一根大树干上,合力扛着长途跋涉去见战胜国的君臣。

    途中要求换肩,押解的人便首先大声吆喝:“起~”

    受此刑罚的昔日权贵们,就乖乖地齐心协力,将压得他们肩膀疼痛难耐的大梁举过头顶。

    再随着一声“落~”大梁就压到他们另边一肩膀,继续赶路去做阶下囚。

    首次看到使用这样方式来练兵,受命当任值班队正的莫言老人颇有感慨。

    虽说是安西大唐遗民,可对故国的典故还是有些了解的。

    他觉得,但凡权贵们要能早有抬大梁时那份团结协作,何来押徒之苦?

    那位读书人赵厨子看了,大失所望。

    他觉得为将之道,需得激励士卒苦练刀兵、骑射,熟练各类阵法,哪有尚未成军先施刑罚之理?

    “起~~~落~~~起~~~落~~~……”

    一个被称为韩大嗓的战马保障队什长,骑在战马上悠扬高亢地喊起落。

    这韩大嗓,原是大唐一位刺史的喊道差役。

    也就是没有呜啊呜的警车开道时,官老爷为了出行威风,派到最前边,咣当咣当敲着锣喊着“闲杂人等~~~回避~~~肃静~~~~”的人。

    吐蕃攻境,官老爷们跑了,他被掳了先当奴兵,后成体弱的废奴,然后让李卓远赌回来。

    现在他的面前是五十什随着喊声举大梁的精壮,后边则是两什同样举放大梁的队官。

    这令他觉得比为刺史大人喊道更荣耀,更加心情澎湃。

    参加训练的五百二十人却没他这份遐想,各什举着的都是约么五百来斤的树干。

    这五十二根树干,是以其中一根放到两副跷跷板式的土天平上为准。

    一根根校核出来的,相差不会超过五斤,哪一什都不吃亏。

    每根重量十人分摊到双手上,也不过五十多斤,合力举放几次不难。

    难的是韩大嗓都喊了半柱香了,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还越喊越来劲,浑然不顾五百多打赤膊的苦力们已是汗如雨下。

    别人不知如何想,反正李卓远恨不得这大嗓门突然失声。

    可不可以耍滑头不听号令,把大梁扛肩上不举?

    可以,骑着大宛马的莫言老队正,会催马小走过来,向值日什长要单子。

    这单子上写有某队、某什。

    被收了单的这个什,可以扛了大梁跑开。

    旁边有一个骑了战马的保障队士兵过来领着,绕草场扛大梁行军。

    这个什每个人中午吃优胜餐的机会,泡汤一半。

    为什么只是一半?因为上午还有第二项训练前的箭术测试,综合起来才决定。

    快一炷香时,有一个什扛不住了。

    因为他们什今早晨跑有几个落后了,刚吃罢就开训。

    这一拼命用劲,胃部痉挛喽!

    依据往常经验,有一个什,就会多米若骨牌似地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直至第二十六个。

    这样,第一项训练算结束。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什撑不住。

    这个什拿马步的两个大块头,脚下一踉跄,整什就崩溃了!

    举大梁需要全什配合,不可能每个人个头一样高,只能是大块头的蹲马步,中等身材的稍跨步,小个子的挺腰杆。

    拼到精疲力竭的时候,一个人闪失,一什全输。

    因此,哪怕李卓远把自己安排在身强力壮的主官什,也捞不到多少轻松。

    扛大梁行军,只是举大梁训练的组成部分,距离不远,也就是三里地左右。

    这时到达的箭术场,值班队正是赵厨子,实施保障任务的是炊事队。

    五十个炊事兵忙着报靶的报靶,登记的登记,拾箭的拾箭。

    只有这个时候,赵厨子才有当官的感觉,也是他最威严、最维护赋予他权力者的时段。

    箭术测试的规则很特别,比如,十箭全上靶的有十人,那么中九箭者都只能全从第十一名排起,不能算是第二名,余者类推。

    在射击过程中,各什或会出现胳膊乏力无法开弓、或是大失准头者。

    那也没关系,什中强手在自己靶子中十箭的情况下,可以拿这些人的箭替着补靶。

    这测试,不仅记个人成绩,还计入刚才的举大梁结果,而且牵连到当值的什长、队官。

    排名从倒数起,如果是举大梁中的失败者,立即定为吃剩菜剩饭的,依次推定适合名次为止。

    为什么说“适合”?

    因为还有各自部下失败者超过一半的值日什长、队官,要等着补充吃剩菜剩饭的行列。

    前几天,曹敬辞牢骚说,刚刚举罢大梁就要张弓搭箭,实在是强人所难。

    按理说,同为队官,该和气才是。

    可赵厨子把脸一虎,斥责说:难道上了战场,敌人还要等你恢复臂力、养足精神才进攻?不知道将军用意就是为使尔等增强耐力?

    曹敬辞是李卓远的策划圈中人物,当然知道这些。

    但他有意要逗逗赵厨子,看他是不是吹嘘的那样熟读兵书。

    接着说:比箭就比,允许旁人补替,有失公允。

    赵厨子当真了,瞪着眼珠子囔囔:“沙场之上,不取同袍之箭御敌,欲待溃败资敌乎……”

    那架势,是将曹敬辞视同溃军之将、通敌的兵了。

    不待曹敬辞反驳,又将自己的另一观点亮出来。

    还生怕没文化的听不懂,直白地说:“公子不许部属失手过半者吃优胜餐,非苛刻,乃为激励上下也。试想疆场之上,军力折损过半,领军之人可得食?恐有性命之忧耳!”

    经他这么一闹,对训练规则有意见者,连心底最后一点抵触也没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残唐涅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残唐涅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