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大明风云 第五章 探皇城(1)

第五章 探皇城(1)

目录:大明风云| 作者:金牛| 类别:历史军事

    第五章  探皇城(1)

    暑去寒来,光阴荏苒,转眼间朱俊已经十二岁了。这孩子长得又高又大,怎么看都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由于勤学苦练,他的功力大增,与众不同的是藏锋不露、英华内敛,唯一能看出的是他脸上时常散发出流动着的莹玉之光,举手投足均有慑人的气势!

    冷谦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孙子,疼爱有加,可是对他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为了让他远离尘嚣,专心修文习武不理凡俗之事,俊儿告别父母随着冷爷爷来到山上的茅屋里潜心修炼。

    两年前,春花、秋月同时有喜,两家约定,如果一家生男,另一家生女就指腹为婚;若是都生男孩,则结为异姓兄弟。

    凑巧的是,两人同一天生产,春花生的是女婴,秋月产一男孩,两家皆大欢喜!孩子满月的那天,春花、秋月抱着孩子凑到了一起,正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孩子的将来时,王妈悄悄溜了进来。馋的她像做贼似的摸摸这个、抱抱那个,哀怨自己是块不毛之地,任凭刘忠撒下什么‘种子’,几十年过去了,总也不能开花结果。怨不得天也怨不得地,只怨自己的肚皮不争气!

    听她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春花、秋月谁也不知道怎样安慰她,只好默不作声的看着。既羡慕又嫉妒的王妈,盼子心切,此刻真有点急了,虎着个老脸对春花秋月说:“你们那个把孩子过继给我?”

    两女一听,急了,同声说:“那可不行,你找错主了,想孩子你去找老管家要哇!看你凶巴巴的样儿,准是失心疯了。”

    王妈气急败坏地说:“找他能要出孩子,我也不用求你们了。”接着口气一软,央求道:“求求你们了,可怜可怜我吧,没儿没女的将来谁给我们养老送终啊!”

    春花看她说得可怜,心一软,同情地说:“你等着吧,要过继可以,但这个不行,只能等以后再生了。”

    “你可说话算数!”

    “和孩子他爹商量以后,他若同意了才算数。”

    “好,我等着就是。”说罢,王妈长叹一声,无精打采的走了,两女看着她的背影,同情地叹息起来。

    一天晚饭的时候,所有的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朱琦看到春花秋月怀中抱着的孩子都已经两岁多,知道在桌子上抓东西吃了。不禁慨然长叹,对大家说:“我们出来已经四年多了,至今不明京中境况如何?家兄是吉是凶全然不知甚是挂念,实在令人寝食难安!今欲派人前往京中一探,不知你们那个愿往?”

    刘忠、刘胜、均争着前往,正在僵持不下时,孙虎劝住他们二人,语气诚恳地说:“二位不要争了,请听我说两句,如果没有道理你们再争也不迟。”

    刘忠说:“好好,我们不争了,听听你能说出什么道理来。”

    孙虎转过身对朱琦说:“少爷,关于这件事在下想了很久,老管家是老太爷府中旧人,认识他的人太多,容易露出破绽,不宜进京。而刘胜刘大哥年龄比我大,路途遥远也有一定风险,何况家中尚需人照应,只有我跑一趟更为合适。京城军中还有很多我的旧日弟兄,便于打探消息,所以我去最合适。”

    听他这样一说,刘忠、刘胜谁也不说话了,朱琦见他说得在情在理,便说:“好,那就由你跑一趟,家中自有人照料,你可安心前往。明天准备一下,选匹好马过一两天启程就行。”

    孙虎忙点头答应,表示明天一早就走。朱琦浩叹一声,又说:“几年的时间都过去了,不争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必太心急赶路。去的时候不妨绕点路顺便回你的河南老家看看,是否还有亲朋故旧?如果没有能踏上家乡的土地看看也是好的,了却一桩心事吧!”

    听了少爷这至情至性的话,孙虎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躬到地,动情地说:“谢少爷关爱,孙虎永远铭记在心,我一定快去快回,免得少爷悬念。”

    一条宽阔的土路,这是通往安徽十里堡的官道。由于久旱无雨,道上积满了一两寸厚的黄土,天晴得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有风,毒太阳高高悬在头顶向地面喷洒着烈焰,路边那枯黄的苞米叶子连晃都不晃一下。人畜踩在路面溅起老高的尘土,久久不散。

    就在这热死人不偿命时候,突然听到嗒嗒的马蹄声,从北边不紧不慢的走来一人一骑。一个雄壮的身躯稳稳坐在马上,这人头戴一顶军用遮阳笠、内穿紧身衣、外罩披风,马鞍后驮着个鼓鼓囊囊的赶长途用的大马包,马包里装着一卷儿老羊皮和被子,如果赶不上镇店,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将就一夜。

    看他连人带马都染成了土黄色,就知道已经赶了不少路。冷眼看这人不像个行脚商人,倒有三分武林健者的模样。奇怪的是,他怎么不爱惜牲口,在这能烤死人的大太阳底下赶路呢?

    八月的秋老虎是热死人不偿命的,太阳像*一样肆虐地蹂躏着大地,连蝉儿也懒得叫了,大道上看不见一个行人,只有他在赶路!他就是从辽东赶来中原的孙虎。

    低头看了看坐下这匹马,见它热得无精打采,口里喷着白沫,有气无力地走一步晃一晃。孙虎心中大为不忍,抬头看看天,用手抹了一把汗水,这一抹不打紧,泥土和汗水搅在了一起,他变成大花脸了。自嘲的苦笑了一下,掏出一条已经变成土黄色的汗巾,使劲地擦起脸来。

    此时已近正午,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离宿州站头还有五六十里的路程,该到前边十里堡歇歇脚了。

    徽北这地方他并不陌生,看着这曾经的战场,心里百感交集,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幕血腥激战的情景来。想着想着,他又想到徽北百姓的苦难生活。

    这里江河纵横,七沟八岔,天灾水祸不断,若遇战乱更是民不聊生了。穷的地方是真穷,有的人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才能穿它。

    晚上到了该举炊的时候,乡民手捧碎柴,站在高岗上举目观望,见那家冒出炊烟,就走过去,从灶里扒出火炭儿放在碎柴里捧着跑回家,放进灶中填上柴火,拼命拉风箱,等火点着了才能做饭。

    这里虽然穷民风却淳朴,宁可去讨饭也不做那偷鸡摸狗的勾当,所以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乞丐最多。如今好多了,朱元璋感念家乡人,下令官府减赋税、轻徭役,百姓终于能混上一口饭吃了。

    到了十里堡,孙虎见街上有家会仙居酒楼,便在门前下了马,店伙跑出来接过马,上槽饮水。

    孙虎提着他那发了黄的汗巾,扑打身上的尘土,又在店伙端来的脸盆里好好洗了把脸。洗净之后,人们才看出这位身材高大的人长着一张憨厚的国字脸儿,年龄并不大,顶多三十出头,身躯剽悍健壮,面容显得饱经风霜。

    由于天太热,店里食客不多,十几张桌子只有三四张有人在喝酒。看他们的吃相确实不雅,一个个袒胸露背,还有的干脆赤膊上阵。

    孙虎找了个背阴的地方坐下,店伙问:“客官,您吃点什么?”

    “来一只你们这地方有名的‘叫花鸡’、一盘卤牛肉、半斤‘口子窖’。”

    孙虎吩咐完,店伙恭维道:“客官您真是个行家,这三样东西全是我们这儿最有名的,您先请用茶,菜一会就齐。”

    孙虎点点头没有说话,端起茶呷了一口。

    等了一会儿,店小二把酒菜上齐,在托盘里把叫花鸡外面烧得焦黑的黄泥拍开,露出了还在滋滋淌油的叫花鸡来。

    一股异香扑鼻而来,满店中人无不垂涎欲滴!小二用筷子叉起剥干净的鸡放进一个干净的盘中。孙虎撕下一只鸡腿咬了一口,觉得香味直逼内腑,肥而不腻、滑嫩可口。这一刻似乎弥补了多日来的饥渴与劳顿,他狼吞虎咽起来。

    吃了一会儿,他才留意到身后那桌正在悄声议论着什么,有些话断断续续地往他的耳朵里钻。孙虎暗中留意起来,刚巧听到一个人说:“这几年京城不太平,开国的功臣几乎都死光了,听说光砍头的就有三万多人呢!”

    另一个人也叹了口气,接口道:“真是牛打江山马坐殿,江山稳了就开始屠牛,听说现在又有他们的后人遭殃了……!”

    这时有一人急急拦住道:“郑洪兄,切莫谈论国事,以免祸从口出。”

    听到这里,孙虎不由得热血沸腾起来,脑中一阵轰鸣,他猛地站起,回身抱拳行礼,问道:“几位客官,不知京中近况如何,可否明告?”

    这桌人全都大吃一惊,以为碰上了私访的官差,安徽乃皇上老家密探极多,他们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谁也不敢出声。

    孙虎知道他们误会了,抱歉地说:“诸位休怪在下鲁莽,我并不是什么官差,只是个过路人,在下赔罪了。”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才惊魂稍定,但是却没有一人肯再开口说话了。

    孙虎暗暗责备自己鲁莽,所谓关心则乱,如果不冲动或可多听一些京中事,悔之晚矣!不得已又回身坐下喝起酒来,指望着暗中再能听到点什么。

    经过刚才这么一折腾,店里的人全都不说话了,一个劲儿默默地喝酒。

    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