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启明之回到南宋 正文 第二章 武卫 第七十五节

正文 第二章 武卫 第七十五节

目录:启明之回到南宋| 作者:先礼后兵112| 类别:其他类型

    大胜之后最初的喜悦过去,民主政府开始感觉到战争带来的伤痛。那些失去了家中顶梁柱的家庭,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大多无力依靠自身的力量供养和抚育家人和后代,在拿到了第一次发放的抚恤金之后,过了一个月,又到了该发放抚恤金的日子。死伤者有公民身份的家庭还不担心,那些只是平民甚至连平民都不是的家庭怀着既企盼又不安的心情等着一天的到来。

    对于抚恤金的问题,不仅是当事的群众关心,代表委员会里也有很多人关心。刘星羽曾经有些戏谑的说过:民主政府什么样的人才都缺,最不的就是算账的,因为民主政府脱胎于桃源,而桃源最初就是一群商人创立起来的,不管是在桃源还是在民主政府,从事商业的地位并不低下,行商的风气也一直很浓。要行商,将本就利,不会算计可不行。这一回,不少委员计算了一下抚恤金的问题:牺牲人员的孩子要供养到成年,受伤致残的除了这些,还要供养本人终身,至于其他轻重伤员,也有明确的抚恤规定。这次的战斗,虽然民主政府大占上风,死伤的人员也有千人左右,第一次发放的金额最高,今后随着部分人员康复(这笔费用也是政府出),每月的抚恤金总额会有所下降,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便固定下来。再乘以相当的年限,最终的抚恤额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民主政府夺取了青州,现在改为济南,虽然缴获颇丰,但是各方面的开支也不少,再加上这笔巨额抚恤,这一仗下来,政府财政还要倒贴一个巨大的数目。能担任委员的,对政府的事多少都是有些关心,更何况,政府要处理缴获没收的不动产,还会牵扯到实在的经济利益。如果这一仗没什么亏空,这些委员还想着立上一条法律,让大家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这些不动产,他们凭着身份的特殊能够抢先下手,先捞些优质资产呢。不过,所有这些小算盘都建立在这一战没有亏空需要弥补的基础上,因为,民主政府这些年的实际运行,让这些委员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公开审判,控辩双方都是严格遵守委员会制订审议批准通过的各项法律,他们才认识到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自己权力与责任的重大,还有刘星羽所说立法权的影响:短短几句话,决定千百人的命运。所有的这些权力地位和成就感,可都只有民主政府能够持续存在下去,委员们才能享有的。因此,如果某条法律显然对民主政府有害,委员们第一个就不会同意。

    于公于私,不少委员都对抚恤政策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只针对公民发放。道理很简单,民主政府要生存、要发展,将来要打的仗还不少。一打仗死伤难免,这样积累下来,抚恤金都会把民主政府压垮。

    对于这样的建议,刘星羽坚决反对。理由也很简单:那些人已经在战场上为民主政府做出了牺牲,如果战场外的事情还让他们有后顾之忧,今后还能指望谁来保卫民主政府?此话一出,原本就有私心的委员无言以对,只好转而提议民主政府下次发动战争一定要慎之又慎。

    这次会议,史更新作为军方代表列席。会议结束后,他私下来找刘星羽道:“星羽,你的意见我很支持。不过,真要像那些委员所说,咱们打一仗会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的话,减少一些抚恤的额度也不是不可以,军方那里我可以去解释。”

    刘星羽看了看四周没有别人注意,低声对史更新道:“那些委员不懂,战争可是一本万利的行当,干什么能比抢来的快的?特别是像民主政府这样,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编制训练全面领先于主要对手的情况,根本不存在打败仗的可能。咱们占了青州,原来统治阶层的财富都被咱们用暴力剥夺了,这样一次的财富积累,差不多赶上民主政府辛辛苦苦三年的了。”

    史更新奇道:“可是,按刚才那些委员的说法,咱们是亏了啊?”

    刘星羽笑道:“这就是对事物一知半解的结果。就说抚恤金吧,看上去总额挺大,可那是在十几年里分摊到每个月支出的,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把这笔钱折到现在也没多少。更何况这笔钱用来抚育将士们的后代,相当于是投资,有什么投资能比在人才上的投资更划算?你想想,要是没有你,肖飞,高祥,胡兰,还有其他许多从小就在书院受过教育的同门,还有其他受到你们影响的人的帮助,民主政府能建立起来吗?要不是有你们,当年我也不会那么有底气的离开桃源来山东了。”

    史更新笑了笑,又道:“那你刚才怎么不用这个理由说服其他人。”

    刘星羽道:“那些人的心思我还不知道?虽说没人教,资金时间他们肯定也有所体会,现在的钱比将来的钱值钱,做过生意的人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不是太明白,出于谨慎他们还是把终值算成了现值。而且,他们这样说何尝没有私心,还不是想着政府没收的那些不动产?滨海的发展经历已经让很多人明白:随着民主政府对一处的投入,当地的不动产增值很快。青州,不,济南现在看起来破旧,将来民主政府的行政部门要迁过来,地产的飞速增值是肯定的。这些地产除了那些规划为政府和公用的外,当然要处理,不过要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而且要尽量把相关信息公布出去,不能让少数人搞暗箱操作。”

    史更新见刘星羽又陷入那种自我发挥的状态,见多不怪,等他停了接着道:“你不把道理给他们说清楚,这些委员对战争都有些畏惧,恐怕对民主政府将来的发展会有些不利。”

    刘星羽笑道:“道理在那里,时间一长,大家都能认识到,瞒得了一时,还瞒得了一世?我这样做,也是想阻止民主政府转向武力扩张的道路。嗯,现在我倒是有点后悔让研究院当年在武器研发上投入的精力太大,有可这些远超过时代的武器,连我自己有时候也有点着迷于用武力解决问题,这可是个不好的倾向。一将功成万骨枯,史大哥你以后要注意提醒我。”

    第二天就是抚恤金发放的日子,一点没受委员会内部争论的影响,所有的抚恤金全部按时足额的发放了下去。

    梁乾在莱州呆了一段日子,也参与了几次对遣返官员的审查,对民主政府的了解越多,他的担心就越重:依照常规,民主政府实行的这些政策,很快就能让一个政权维持不下去,可民主政府怎么会越来越强大呢?农无税,工商的赋税也不高,这要是某个政权立国之初用来收买人心倒也不稀奇,但是民主政府竟对此立法,显然要长期执行下去,那他们政权运行的资源从何而来?说到立法,连带着还有执法,民主政府显然是真正贯彻了国法如山的原则,这是从对每一个被遣返的官员的审查中,包括完颜康、花颜陀、梁乾、欧阳锋等所有人得出的印象最深的结论:仅仅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处罚的依据,就把俘虏的敌国官员释放,甚至连合法的个人财产都没有剥夺。第一个被遣返官员这样说时,所有听的人都以为这家伙在说疯话:你就是编一个趁人不备逃脱,又潜回城里接出家小并顺手带走家中财物的孤胆英雄的故事,也比这个可信呀!可是接下来的每一个审查对象都这么说,就由不得大家不信了:看来不是这些官员疯了,而是民主政府的人轻易打了一个大胜仗,他们高兴的发疯了,居然把这些人放回来,难道不怕他们泄漏民主政府的虚实吗?就算想借机安插间谍,这些人回来的如此蹊跷,大金还不提防,还真当我们是白痴啊!

    其他人更多注意的是这次战斗的细节,搞清了这些人回来的原委,便不再深入问这个问题,转而去了解青州丢失前后发生的事情。梁乾却不一样,他以前看过孟文廷等发回的情报,又听潘占魁讲过一些民主政府的事,当时很多地方也没在意。现在对照这些人的叙述,对很多事情他惊觉疏忽了。因此,对这些官员在民主政府的审判过程,梁乾非常干兴趣,问的很仔细,等没什么新鲜内容后,梁乾又带着几个被遣返的官员一起回去见完颜洪烈。

    了解到被遣返的官员没有太多的嫌疑后,完颜洪烈的注意力也转移到这一仗的失败原因上来。梁乾本就有事想给他讲,便把完颜康等谈论的得失之处一一说与他听,还以欧阳锋长于军事,向完颜洪烈举荐了一番。说的差不多了,梁乾道:“此次战败,青州的匠户营和他们制作的雷车起了很大作用。小王爷等已有主意,要提高匠户们的地位和待遇,鼓励他们给大金制作出更加精良的武器。”

    其实这个主意是梁乾出的。完颜康等原来的打算是加强对匠户营的监控,用酷刑和严厉的惩罚来催逼匠户们给大金卖命。毕竟,刚吃过青州匠户营的大亏,指望他们心平气和的分析原因,并做出提高匠户待遇的决定,完颜康等还没有这个见识和气量。

    梁乾了解民主政府给这些工匠的待遇,连忙劝说众人不能把匠户们逼的太狠,要知道,这些人在被征入匠户营之前,凭手艺在乡里过得还是很滋润的。现在又有民主政府的榜样,他们真要是全投了民主政府,大金军队的兵甲器械谁来制造维修。更何况,要研发制造新式的军械,还得靠这些人。不提高待遇,他们只要来个消极怠工,或者就像青州的匠户那样,能制作出来就是不说,光靠强迫又能有多大的效果。众人听他说的有理便依此行事。山东路的莱州和梧州属于花颜陀直接管理,只要他下个命令即可执行,其他几路还要完颜洪烈点头才行。

    完颜洪烈稍微问了两句便应允下来。梁乾道:“这些还都是表面。王爷,你可知民主政府是以何来支撑这么大的开支的吗?某有一计,或许可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完颜洪烈惊诧道:“哦?什么计策,还请梁先生快快道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启明之回到南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启明之回到南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