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有关“心灵环保”

正文 有关“心灵环保”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关于“心灵环保”是现在的新说法,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项工作,只不过叫法不同,况且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有人开始提倡“环保”。

    战国时期我国有百家争鸣之说,每一家都对守护“心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庄子(道家)说:“抱神必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天道》)这话的意思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养神有益于强身。他还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意思是说精神放松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荀子(儒家)说:“治气,养心之术也。”(《修身》)意思是说气顺心神则宁。孟子说“养心莫善於寡欲。”也就是说除去私心可以清静养心。管仲在《管子》中说:“老不长虑,困及速竭。”意思是说,多用脑可以放老。法家韩非子说:“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六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修养需要社会来鉴定和公认,而不能自我标榜。墨家的墨子说:“知行之不在服也”是说人的修养不在外表而在内里。等等不同派别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到了后来的汉、魏、晋有关养生、养心的论述就更多了,最著名的有汉朝班固在《汉书》提到的一些养心之道、晋朝葛洪的《抱朴子》更是后来人们的养生经了,他们不仅对前人的给予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社会稳定国家安定了,人们热衷于养生,而心灵环保就是在这种时候提出来的,其实就是一个名称而已,人们早就开始了。

    所谓“心灵环保”是相对而言的,现在生活节奏快多数人处于“亚健康”之中,不仅仅身体上的“亚健康”,心理上的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怪,比如抑郁症患者逐年递增,还有其它叫不出名的奇怪心病,所以现在“心理医生”很吃香,但任何心理医生所起的作用只能是“药引子”,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得自医。

    的确,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上去很宽松,实际上充满种种紧迫性,再加上工作的种种不确定性,谁不压抑迷茫呢?我们生活条件看上去很不错,实际上内心中总是不满,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我们不知足,而是我们缺少心灵的关照与呵护,是精神上的孤独与烦躁造成的。由于内心世界的彷徨和迷茫,浮躁中,人们就容易丧失自我,迷失生活方向,总会感觉到无法体验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追求,即使是很有钱的人,也活得很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现实行为不能统一协调一致,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心神不能和谐相处,当然也就无法自然而然地生活了。有《黄帝内经》中的话就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思是说精神是生命的主宰,不能统一,自然就会“天下大乱”(一人一世界)。

    为什么不能统一呢?原因很简单,金钱社会诱惑众多,我们难抱神守一。比如说,本来我们觉得这样活着很好,可是一会儿看见别人那样活着也挺好,于是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人生方向和轨道,有的人渐行渐远,再也无法回头了。就像有人开始不喜欢打麻将,后来开始玩了,上瘾了,再也不愿意放下了,等到觉得这样下去不好,想放下的时候,却成了一种受痛苦煎熬的事,思想已经无法指挥行动了。

    有人说,学会放下!放下是那么容易学会的吗?放下不是学会的,而是一种决心。一个人心灵浮躁,他哪来的决心放下呢?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根源于心,根源于我们的思想,根源于我们有怎样的精神意志。**也是心生的,可是太多的**长期占据我们的心灵,控制我们的灵魂,我们怎样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意念,让自己的生活从容些,心灵环保些健康些呢?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黄帝内经》中说“静益寿,躁损寿。”在这个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求生存,修心是必不可少,最关键的是要求得内心的安宁与平淡,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练成一种自然、开朗、平静的生活态度。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人心是各自内心世界的唯一圣人,所以“心灵环保”是从走回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的,而不是向往他人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