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怀才可以不遇

正文 怀才可以不遇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历史的演变,总让一些人沉寂,不是他没有才能,也不是他遇不到伯乐,很多时候是他生不逢时。举个例子吧。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老学究,他生活的年代在周文王时,当时与姜太公齐名,也就是说与后来神化了的姜子牙并驾齐驱。他的名字叫鬻熊。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圣王在位,百里有一士,犹无有也。王道衰,千里有一士,则犹比肩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元古时候,在圣明的君王当权时,纵然百里之内,有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也是枉自虚生,好比没有用的人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安定,人们生活富裕,可以这么说,差不多大家伙都是好人,都是顺民,国家为什么要请这些有才能的人来治理社会呢?就如同,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守法,不需要那么多贤能之人,或者说人才不是急需的。而社会变乱就不同了,千里之外有一贤能之人,也要立刻找到他,得让他与君王并肩治理天下。

    最怀才不遇的人是李白的老师,他叫赵蕤。他生活在盛唐时代,空有一肚子的学问,写过一部《长短经》,他每年盼啊盼啊,希望朝廷能重用他,可是朝廷的人并不是不知道他的贤能,但当时确实是用不着他啊,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身体不行了,朝廷也有事了,想征用他,几次三番地请他,他坚决不去。他的意思没说出来,但表现得很明白,我年轻时,你们看我没用,现在老了,没精力了,让我帮你们治理国家,这不明摆着要我老命吗?

    赵蕤有个好徒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李白像他的老师一样也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生(有其师必有其徒)。李白没有他的老师那么明智,也是晚年之时才被征用,不过那时唐朝乱象横生,读史的都知道李白又站错了队(站在造反派一面了),有才能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管你是那家的王侯,只要你慧眼识英才,我都可以为你卖命。后来,李白他们一拨被打败了,李白也被判了杀头之罪,好在年轻时,他帮助过郭子仪,郭子仪这人非常讲义气,他在朝廷里力保李白,这才免过一刀。但从此,李白更是郁郁寡欢,每天以酒浇愁,最后死于酒精中毒。

    如果李白,再迟出生几年,就有用了。他可以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与中唐拨乱反正的名相李泌并驾的,并且两人各有所长,只可惜他出生早了些,只能成为诗仙,而不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了,更不用说为朝廷建功立业了。

    再拿现在说事,我发现我的几位文友,也因为怀才不遇而长叹息,以前他们每每发表一些文章,常告诉我,让我品读,近些年,即使发表到很重要的刊物上也不吭声了,更有甚者干脆不写了,宁可打麻将也不愿看书写作了。

    我曾经说过,你看现在遍地作家,作品是满地开花,咱们不要管人家开得是什么花,是花就会装点江山,有本事你就开一朵比他们好看的花。但还是有人觉得没有人赏识他,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做人为文,只应该是一种兴趣,像养花种草一样,小而言之调节心情,大而言之叫陶冶情操罢了。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是因为升不了官而闷闷不乐,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不知道,升官是为了名利,还是为了彰显才能,如果是前者,不升也罢,因为升官不一定是真快乐,更有可能是增添新的烦恼罢了,因为**永无止境的。如果是后者就更没必要的,官场就是战场,才能用错了地方,就是另一种毁灭。

    安静地工作,简单地生活,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幸福之路吗?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