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区别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课本中鲁迅说:“俯首甘为儒子牛”,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真正含意,今天,陪孩子去补课,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孩子是父母心目中分量最重的人,他们是根,是希望,是未来,是生命的延续,这恐怕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潜意识吧。我们对领导尊重,那是因为怕或者有求于人家,我们对别人尊重是为了友好相处,互尊互敬,才能顺心顺利。我们对孩子也比较尊重,但其中包涵着极其复杂的滋味。

    严格要求吧,怕孩子受不了,因为周围的人们对子女的态度是越来越大宽松,你对孩子*,将来孩子是否会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个问题。你宽松一些吧,又怕把孩子娇惯坏了,长大了照样不听你的,受不了一点气,吃不了一点苦,这还是个问题。你想宽严交替吧,又不能很好地把握,于是你总是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困惑,犯难。

    孩子一方面怕你,另一方面也知道,你对他的总是在爱恨交加之中,因为他们总是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总是在你最疼爱他的时候,突然偏离了你所希望的轨道,让你有些失望,可是往深处想你就有点绝望的感觉,因为你隐隐约约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对自己生活以及现状并不满意才有这样的感觉。

    孩子去补课,我一直默默地跟着,因为是个女孩子,不放心,走进课堂后,我又一直在教室外面等着,天不算冷,我忍受得了,本来打算,可以到商店里转转,可是又一想,她初来乍到,我得等他下了一节课,让她有点安全感。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下课,然后再上课,而我先在考虑,她是否能听懂,是否喜欢讲课的老师。之后,又跟在外面等着的家长一起讨论现在孩子们的情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可惜没有什么好办法,大家说出来的话,好像都曾听说过,也就是说谁也没有好办法,听之任之吧,不行,耐心教育吧,不可能。其实道理孩子们都懂,问题是学习是一件非常吃苦的事,痛苦落在谁的身心之上,谁都会在不自觉之中抗争着。

    关于有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就非常好,有的孩子特别努力却成绩一般等等,谁又能真正说清楚呢?我们只知道表面现象,怎知道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学业的呢?更何况,每个人的智商各不相同再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也不可能全面。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效果,来估计些什么。

    我就是个老师,所以我不像其他家长一样,急着问老师孩子的情况,问了好像用途不大,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是听到不好的现象烦恼,或多或少对孩子发牢骚,或听到了孩子好的情况沾沾自喜吧。

    一直到中午,带孩子回家,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问她老师怎样?她说都挺好。真想把所有的课程都让她来补习,可是这也不现实,不是怕花钱,而是这样她就没有时间,完成假期作业了。

    看得出家长都豁出去了,高中阶段,家里再困难,也舍得对孩子投资,这是毫不迟疑的事。

    还记得,家长们向我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时候,我一一告诉他们,他们似乎都把我当成了算命先生,一有不好的情况,就想让我说出办法,其实关于教育上的办法都是模棱两可的,说起来或想像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谁也不是神仙。就像爱是一种教育,恨也是一种教育,不温不火还是一种教育一样,究竟怎样才恰到好处,只有天知道。

    家长虽然不能说全身心对待孩子的学习,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牵动家长的每一根神经。另外,当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又都顾不上孩子的学习了。当然,孩子成长的路上都伴随着父母的担心,为学习,为生活,为健康,为安全,为工作,为婚姻等等,直到老得不能动的时候,也只是期望着――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我曾对孩子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战胜苦难,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不停地滚石头,如果他痛苦绝望,只能灭亡,不是被石头砸死,就是对生活绝望而死,可是他没有绝望,而是把滚石当成了乐趣,不停地滚下去。孩子说他是神啊,死不了的。我说,他其实就是人,人也是不死的,你看,爷爷把滚石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又把任务交给了你,而你会将这一任务交给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们一代代努力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就都是不死的人,否则中间有谁绝望了,不想干了,那么这一族之人就灭绝了。

    学习好坏的意义在哪里?我只能对孩子说,大概是滚的石头大小的区别吧。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