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做个踏上未知旅程的人

正文 做个踏上未知旅程的人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希望是人最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随。”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经典台词。影片比较长,从夜里十点多,一直看到将近凌晨一点。虽然整部片子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场面,但能打动人心之处,是它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谁不想看到“希望”呢?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九四七年,银行家安迪•迪弗雷诺被指控枪杀妻子和她的情妇,控方律师关于事实公式般的推断使安迪罪名成立,两个无期徒刑的判罚意味者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一九二七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的雷德现在已是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们获得狱中禁品的主要渠道了。只要付的起钱,他可以搞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香烟、糖果、威士忌甚至是大麻。当新囚徒到来的时候,雷德认为弱不禁风的安迪会在自己监狱的第一个夜晚哭泣,可安迪的沉默使雷德输掉了赌注,也使雷德成了这个孤独囚犯的挚友。一个月后。安迪通过雷德购买了第一件物品是一把只能对软质石材进行微雕的鹤嘴锄,安迪的解释自己要做一副国际象棋以消磨漫长的狱中时光。之后,安迪又搞到了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并贴在了牢房的墙上。安迪精通财税制度的特长使他渐渐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逐步成为了典狱长沃登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不久以后,名声鹤起的安迪已经为当地监狱系统大部分的狱警报税单并为他们制定了申请养老金计划,和家庭理财计划。在为典狱长洗黑钱的期间,安迪并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他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换的自由哪怕是片刻的自由,为了听一首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他甚至不惜触怒狱警被关黑房一星期,为了筹办监狱图书馆,他连续六年每周写两封给州长,以求政府的拨款。一个年轻囚犯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囚犯知道谁才是杀死他妻子和她的情妇的真凶。当安迪向典狱长提出重新审理此案的请求时,却遭断然拒绝,并被关禁闭二个月,唯一的知情人也被典狱长陷害致死。试图通过正当途径去获得自由的唯一希望被典狱长借口扼杀后。面对残酷现实,以找到自己灵魂救赎的安迪在一个雷雨之夜走向了二十年沉默所累积的希望之路。原来安迪一直在用一个不足一尺的小钉锤在房间里秘密挖着通道,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奔向了自由……

    顺便说一下,他出逃时,已经把典狱长名下的37万英镑划在了自己的名下,当然用另一个人名字。出来之后,他把典狱长的犯罪证据寄给了报社,而自己拿着钱去了太平洋的某个小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我所看的好莱坞所有的电影中《肖申克的救赎》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它可以洗涤一次灵魂,不是表面层次的争取自由,而是教育人们,人生最重要的是不灭希望之火。表面上的“制度化”“环境化”可以彻底改造一个人,然而灵魂可以囚禁,但你如果不时刻为想飞的**插上长成翅膀的羽毛,那就只能沉寂。

    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是以时间为刻度的,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智慧的人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如雷德。勇敢(凶狠)的人能得一时之利,如剧中“姐妹帮”的头目。可是一旦失去希望,并不再为希望而付出努力的人,只能在委屈和无奈中,在愤怒和狂暴中,在极度的困境中消沉下去。对普通人来说即便是在平常的环境中,不把希望放在首要位置上的人,也会走在寂寞和绝望的路上。

    当绝大多数囚徒早已麻木,失去了对自由的渴望的时候,安迪的内心一直坚守着自己最初的坚持,那就是对外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当然也有出于内心对自己无罪的认定。二十多年的监狱生涯非但没有泯灭安迪内心深处的希望,反复的折磨反而增加了他的积进取心,并且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和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安迪的希望没有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中迷失,而是默默地构筑自己的精神王国,毫不松懈地寻找着身体出路与灵魂家园。

    影片里还有一个重要情节,说一个人年轻时做错了事情,他一直忏悔,忏悔。等到社会肯原谅接纳他的时候他已经脱离社会太久赶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无从适应了。从心理感觉到监狱才是他应该在的地方。影片中“老布”坐了五十年的牢,出狱后无法适应生活,只好选择了死亡,雷德四十年出狱后差点走了“老布”的路,是安迪给了他希望,仿佛安迪可以预见到了一切,他越狱前告诉雷德,他的求婚树下有个秘密,让他务必答应去看看,这是给雷德的希望(雷得以为安迪会自杀),其实这是一个老年人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好莱坞的导演可能是希望年轻人给老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吧,看来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

    在高墙里,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体制化”的炼狱,忍受狱卒的残暴与欺辱,提防其他犯人的欺凌,缄默在黑暗与绝望中。在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而安迪却没有被如此“体制化”,他总是做一些认为有“希望”的事情,而这些“希望”对犯人来说是危险的,他用毅力六年里坚持每周给州长一封信,换来了资助办起了监狱里的图书馆;于是他趁着在典狱长办公室做假账的机会,让犯人们感觉到监狱里有高墙与体制阻挡不了的东西――希望。

    再说“体制化”“环境化”,生活中的平常人也都被“体制化”所包围,如同一个梦一个附身的魔法,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上班――工作――服从领导命令――下班――家务――服从家庭命令――再上班……如此而已,从当学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体制化”,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接受着体制化的训练,以至于稍有变动就无所适从,找寻不到自我。如同“老布”出了监狱,失去了体制就不知道怎么活,再如雷瑞,出狱后,不报告就撒不出一滴尿来。体制化包裹得我们无法呼吸,我们也不得不适应,别无选择地适应,“忙着去生,也忙着去死”,有的人到死也不知怎样活着。

    我说,这部影片有教育意义,就是因安迪的行为给了我们启示,获得自由显然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有希望,便是好事,人间所有美好就不会消失。积极面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至少可以享受心灵的自由,“体制化”把我们训练成“希望不大”的人,但我们是否为那一丁点希望而不停地努力了呢?

    影片整体感觉很朴实,完全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眼神抓住观众,但结尾不够理想,可能是好莱坞似的老套路,其实,雷瑞去见安迪的路上,影片就可以结束了,正如他所说,“假释后越境是危险的,我激动的坐不住,不停的想。自由人才会这么兴奋吧。踏上未知旅程的自由人,我希望见到老友并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梦中一样蓝……”。但导演非要安排他们见面,一点悬念都不留,反而觉得不自然。

    我把这部震憾我心的电影说出来,还是开头那句话“希望是人最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随。”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顿悟容易,难得毅力。其实人生美好的事物永不消失,并且层出不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鼓劲增强动力与实力,保持希望保持追求的信念不变,这样我们才可以做一个踏上未知旅程的人,也许目标是握手太平洋,也许不是,但努力了,也就无憾了,不是吗?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