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心灵上的那些事 正文 赵亡六国灭

正文 赵亡六国灭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读春秋故事,秦始皇成功灭六国,始于一场战役,这就是长平之战。六国的存在与否,关键在于赵王的一次任用,就是对众所周知纸上谈兵的赵括的任命。

    战国后期,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为日益强盛,成了秦周边唯一可以与秦抗衡的国家,秦国想统一天下,必然要击败赵国,但谁能想到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时刻,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把六国拱手相让,长平之战后,不到二十年,六国全灭,天下统一。

    在当时的六国中,头号军事强国就是赵国,还有两个大国,齐与楚,兵力比赵多,但士兵的训练与习武之风远远逊于赵国,所以秦国后来用兵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攻城略地。

    赵国不光有训练有术的士兵,而且有镇国良将廉颇、赵奢以及后来的李牧等,长平之战的失败,人们都归罪于赵奢的儿子赵括,笑话他纸上谈兵,实际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赵孝成王。

    公元前260年,廉颇找到一个可以抵御秦军的地方,狭长的长平地区,修筑工事,坚守不出,接连三年秦军没有讨到多少便宜,反而是秦军因为后勤供给线太长,士兵生活十分艰苦,战斗力也不高。赵军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但要比秦军情况好,这样下去很明显秦军无法继续打消耗战,如果再攻不下长平,只能退兵。抱着试试看的心里,秦军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怕赵括,而赵孝成王即位时间不长,时刻想着早点建功立业,打败秦军为自己扬名立威。于是他像现在的领导找下属谈话一样,开始了他对赵括的问询。

    赵孝成王问赵括是否敢代替廉颇,这小伙子也毫不客气地说:“他才不怕对面的秦主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要是带领军队出击,一定能打秦军一个落花流水”。这样的回答自然很合赵王的胃口,于是不顾相国蔺相如还有众大臣的反对,一纸调令,把廉颇给撤职查办,不仅没有对他说几句表扬的话,而且还怨气十足,那意思就是你怎么搞的,不仅没打胜仗,还浪费了我很多军费,看我以后不收拾你,吓得廉颇只好魏国躲起来。

    后来的事中国人都知道,赵括被射的像的刺猬一样悲惨地死去,而他的四十多万大军全部被坑杀,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原因很简单秦军粮草不多,养不了这么多人,怕投降的赵军吃不饱造反。这一仗彻底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长平之战后,秦军也没力量再打下去了,只好撤军,过了二年,秦结三十万大军又来围攻赵国都邯郸,被平原君说动楚王援军击退,过一年又来,被信陵君劝说魏王出兵解救。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还是有能人的,这人就是李牧,匈奴看赵国已经无力,于是乘人之危,李牧率军杀之十余万,打得匈奴后来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后来燕国十万大军来犯,又被李牧打败,接着秦军又来,接二连三被李牧打败,公元前229年,秦军五十万来围邯郸,李牧率兵奋起抵抗,两军相持数年,秦军一筹莫展,这时赵王迁帮了秦军一忙,他听信谗言,以为李牧要造反,于是杀之,结果赵国被秦国一举拿下,至此赵灭。

    纵观赵国历史,每到关键时刻赵王就出昏着,直接加快了国家灭亡的步伐。有人说,赵国是败在用人不当上,其实是败在决策上。很显然,国家的决策者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赵国自赵武灵王后,就没有几个像样的国君,全靠吃老本,不过赵国的军队确实是历史上少见的顽强之师,秦国反复进攻,连年争战乱,人家是老弱病残齐上阵,毫不畏惧,坚持到底,但最终没能抗御强秦,是因为赵国的君王总是釜底抽薪。

    “亡六国者,六国也”。的确是这样,就像一个人,自取其咎乃至自取灭亡是谁也拦不住的。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