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正文 13、海边钓鱼――享受神仙一样…

正文 13、海边钓鱼――享受神仙一样…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13、海边钓鱼――享受神仙一样的生活

    在大连付家庄公园东面的小付家庄海边,有许多钓鱼的人,他们在海边一字排开,彼此相距十几米,互不干扰。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他们用四五米长的多节鱼竿,把带有铅坠的鱼线甩到五六十米远的海中,把鱼竿架在一米高的架子上,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等待鱼咬钩的那一刻。有经验的钓鱼者看到鱼竿头部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抄起鱼竿,飞快地转动转盘,把鱼线快速收回。上钩的鱼被鱼线拉拽,划破水面,那一刻是激动人心的、令人兴奋的,连我这个旁观者也高兴地连忙打开相机,把这一幅幅画面拍摄下来。

    每一位钓鱼者悠闲自得的神态令我羡慕。我与他们交谈,发现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有的是先来大连工作,然后在大连落户的,有的朋友来大连已经有几年了。也有的人是来大连旅游的,因为特别爱好钓鱼,就在附近的摊亭租来渔具。钓鱼者之间也有交流,有时候交流钓鱼的方法、经验,有时候也交换鱼饵。通过友好的交流,相互之间就成为了朋友。

    我告诉他们,我是在大连出生、在大连长大的,在大连生活了六十多年,我的父辈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从山东来大连“闯关东”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外地人。这样,我们彼此就拉近了距离,就会成为朋友。

    我告诉他们,我对钓鱼也是非常有兴趣的,不只是看别人钓鱼。1966年我正在读高三,开始了十年。1968年的时候,我自己制作了一副钓鱼杆,买了鱼钩、铅坠和200米长的鱼线,正当我兴致勃勃要体验钓鱼的滋味的时候,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就“自愿报名”上山下乡了。我把渔具送给了别人,奔赴中朝边界的宽甸下乡插队务农了。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由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位退休教师。钓鱼,仍然在我的心目中萦绕徘徊、挥之不去。所以,我对海边的钓鱼者感到非常亲近,要与他们攀谈、交流。我计划尽快地“重操旧业”,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体会那美妙无比的神仙生活。

    付家庄海滩东侧的岸边 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岩石,像个小鸟的形状,待人喜爱。海水退潮之后,下面露出一片礁石,大大小小的波螺吸附在礁石上,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在这里捡拾波螺。在石块下面,或者在礁石的夹缝中可以找到小蟹子,外地游客如果抓到一只小蟹子,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通常,我会在礁石上与垂钓者交谈,我妻子则兴致勃勃地在礁石的缝隙中捡拾波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妻子出生在大连的棒槌岛,后来那里修建了著名的棒槌岛宾馆,专门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他们一家人被迁出来,安置在了老虎滩。无论是在棒槌岛还是在老虎滩居住生活期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妻子对“赶海”显然是非常内行的。

    大连人都知道,几十年前,“赶海”是可以满载而归的。蚬子、海蛎子、蝼蛄虾、海虹、紫菜、海菜、海带、波螺……在阴历初一、十五退大潮的时候,甚至可以捡到海参和鲍鱼,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那时候钓鱼也是可以大有收获的,渔汛到来的时候,站在岸边,可以看到海中一群一群的鲅鱼接连窜出水面的动人画面。那时候,两尺长的鲅鱼,三尺长的刀鱼,普通钓鱼者都可以钓到,人们称作“甩鲅鱼”,“拖刀鱼”。这一“甩”一“拖”,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钓鱼的两个核心步骤。

    钓鱼的人站在岸边的礁石上,鱼钩上挂上鱼饵或者一根鸡毛,把几十米长的鱼线甩到海中,然后就快速收线,海里的鲅鱼或者刀鱼,看到活动的鱼饵和在水中摆动的鸡毛,就会追逐咬钩,一条大鱼就上钩了。据说,有经验、有运气的钓鱼者,一次可以钓到几十条大鲅鱼和大刀鱼。

    钓上来的新鲜刀鱼可以吃生鱼片,鲜美可口,回味无穷。而鲅鱼肉用来包饺子,那也是一个字――鲜。遗憾的是,对于大连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两种美食已经绝迹多年。那时候,用两根交叉的竹竿支起一个三角形的推网,在海湾里走上几个来回,几十只活蹦乱跳的花盖蟹子就到手了,用蟹子肉下面条,嘿!美味可口。没的说了。可是,到如今,在大连海边,这一切只能成为美好回忆的往事了,为什么?!请看下一回。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